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2384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始于唐代的艺术(618—907)

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

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

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

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二)发展于宋朝(960—1279)

1957年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县金沙,发现了13块北宋时期青花瓷片,三件青花瓷碗残片,其中两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青灰和白中泛蓝。

火候较高,无吸水性,与浙江省江山钴土矿原矿接近,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北宋青花使用的钴料是浙江料。

1970年在浙江绍兴的环翠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无吸水性,青花色泽也较浅淡。

重庆市博物馆在该市郊一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发掘出土一件青花瓷碗。

从这些青花瓷实物来看,宋代青花器在制作、彩绘等方面都比唐代青花大有进步和提高。

(三)元朝大量出口(1271—1368)

青花瓷经过唐宋两代3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到元代中期终于在景德镇烧制成功。

从此奠定了景德镇为中国瓷都的基础。

元代青花的釉料是进口料。

其特点是因含氧化铁较高,出现黑色铁斑疵,泛色较浓重鲜艳,其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触摸器物表面时,有凸凹不平之感。

元代用进口料,这是因为当时瓷器生产量大,元代地域也很大,特别是元代中期对外扩张有较强的实力。

元青花瓷除供国内需要外,还有大量出口。

二十世纪后期,在韩国海域打捞出一中国沉船,船上满载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元代除向朝鲜、日本出口瓷器以外,向西亚阿拉伯国家也有大量出口。

(四)明朝(1368--1644)

明代前就已设立御窑厂,洪武二年政府就规定“祭器皆用瓷”。

在对外入贡国的答赠中,也需要大量瓷器,洪武七年就一次性赐赠琉球瓷器七万件。

可见当时的瓷器生产量如此之大。

洪武时期,青花色调略发灰,呈淡青色,主要是用的国产青花釉料,部分是元代留下的进口青花釉料。

1964年南京故宫出土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洪武时期的制品。

其中有一件官窑青花云龙纹盘,外壁绘青花云龙,里壁模印,盘心画如意云三朵。

总之,明青花瓷比元青花更有发展,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突破元代。

永乐、宣德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达到又一高潮,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胎骨坚、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和花纹优美而负盛名,被世人称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永、宣时期采用的青花料有三种:

一是进口釉料,色泽鲜艳,带有黑色铁锈斑点,据说是由郑和出洋带回来的钴土矿,含氧化铁较多。

二是国产料,青花较深为蓝色,比较柔和,多用于民窑产品。

三是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各取所长,进口料容易晕散、流淌,多用于写意画面,比如绘画庭院婴戏,画庭院用进口青花料、画人物用国产青花料,这样巧妙结合层次分明,艺术效果较好。

永、宣时期的青花大盘较多,绘画内容常见的有缠枝花卉、一束莲,多为砂底,有小点火石红斑。

这时期也生产一些其它器如永乐年制造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还有玉壶春瓶、梅瓶、贯耳瓶、高足碗、盖碗等青花器。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主要以国产青花为主,泛青淡色。

这时期的青花瓷烧制得很少,几乎不见有上述三朝的官窑器。

有人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主要使用国产料——平等青,效果很好,其色泽淡雅幽青可爱,特别是成化时期出现的青花淡描图案,给人们以青秀淡雅之美感。

成化青瓷的造型不如前朝那么多样,但是玲珑、精巧的小件器物较多。

绘画体材方面,最为典型的纹饰是婴戏图案。

  弘治朝的青花器仍用平等青料,在造型风格上是成化朝的继续。

器物以盘、碗为主。

青花图案方面多以莲池、游龙纹最为常见,是当时特色。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从色泽上看,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有少量仿成化风格的淡雅青花器。

胎质厚重、青花的色浓中泛灰。

在器物造型方面比较多样,大件青花器又重新出现。

在纹饰方面以波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是当时盛行的一种装饰。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青花瓷用料主要是回青彩料,它产于我国新疆、云南等地。

据《窥天外乘》的记载:

“回青者,出外国。

正德间,大璫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

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嘉靖青花瓷器除了以青花色调取胜外,器形品种更多样化,除了各种餐具、陈设器皿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道教题材较多,在青花瓷上出现“福”、“寿”等字装饰。

隆庆时的青花瓷风格基本上同嘉靖类同,回青料仍在应用,色泽更显鲜艳。

在传世品中,有六角壶、花形盒、银锭式盒等。

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瓷是云龙纹提梁壶,是隆庆官窑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万历的青花瓷,早期回青料,中期以后开用国产料,它的产地在浙江信州、绍兴、金华等。

万历青花没有嘉靖青花色泽浓艳,略许泛灰色。

器物多为生活用具和陈设品,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瓷是北京明定陵出土的青花大瓶,高73厘米。

这时期的花纹图案多为龙凤、花卉、人物等内容。

明末的天啓、崇祯两朝的官窑青花瓷很少发现。

(五)清朝的没落(1644—1911)

  清初顺治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

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

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

青花料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

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

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

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

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

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

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

瓶、觚等多平砂底。

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

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

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

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

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

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琢器多二层台底;

笔筒多玉璧底;

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

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

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

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

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

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

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

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青花瓷器的制备工序并不太繁,在不过分追求产量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很先进复杂的设备条件,所以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就能够盛行。

它的制备工序过程基本上和普通白瓷一样,所不同的是多一道青花料处理工艺及一道釉下彩绘工序。

(一)青花料的处理

 

在生产青花瓷之前,在一个重要的工序就是青花料的处理。

现在常用的青花料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天然钴土矿。

一种是人工配制的青花料,两种青花料的方法亦稍有不同。

使用天然的钴土矿做为青花用料,就要把它先行用水进行搓洗数次,除去污泥杂质,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锻烧,锻烧之后,要经过拣选分级,一、二级料做为高级青花瓷用,三四级料则做为普通青花或釉用,再进行舂碎,然后在瓷质研钵中进行磨细。

初磨几天要进行漂洗几次,以除去杂质及可溶性盐类。

研磨细度愈细愈佳。

使用人工配成的青花料,则应事先配好色基,进行混匀磨细,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锻烧,锻烧之后,要漂洗多次,再进行研磨及干燥,然后根据产品要求进行配制青花用料再一次磨细。

人工配制青花料的手续比使用天然钴土矿时要稍多些,但它也有优点,如缺乏优质天然钴土矿时,精细青花瓷照常可以生产,色调可以由人控制,色彩深浅沉艳,能随心所欲;

呈色较稳定,生产大批配套产品或长期生产同一规格产品时,其色调较易于稳定一致。

不论是天然钴土矿或人工配制的青花料的磨细之后均应带水贮于缸内备用,当进行青花制品生产时,即将此磨细之青花料交付生产上使用。

(二)胎骨原料的处理

胎骨原料的处理完全和普通白瓷一样,既可采取水簸法,也可采取搅拌过筛及干粉练泥法。

将配方中所需的原料,按百分比称量入水簸或搅拌池中,淘洗或搅拌均匀后过筛去铁,并放入存浆池中,用榨泥机榨成泥饼后,用真空练泥机进行粗练一次。

(三)釉下彩绘

釉下青花在彩绘之前,一般都经过起稿作图、描图和摩图等过程。

这些工作往往是在泥坯上进行,因为泥坯烧成瓷器都有一定的收缩,瓷器都较泥坯为小,而所彩绘图样必须适合泥坯器型的大小及整体变化情况,所以在泥坯上起稿作图较为妥当。

即使是纸面设计的图样也常常需要进行一次坯面的临摩起稿工作,以至作图描图,然后才能进行正式彩绘。

(四)施釉

青花瓷器的施釉操作是一道影响质量是否优良的关键工序,特别是釉层的厚度,对青花质量的影响很大,薄的釉层,不但促使青花色调趋于暗黑,而且易使产品犯料剌、铁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