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228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数学上 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docx

高二数学上92《矩阵运算》教案2沪教版高

2019-2020年高二数学上9.2《矩阵运算》教案

(2)(沪教版高)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重点介绍矩阵的三种基本运算:

矩阵的加减、实数与矩阵相乘、矩阵的乘法.例2、例3是二阶矩阵的加、减法;例6是二阶矩阵与23阶矩阵的乘法;这三个例题是矩阵的基本运算.必须掌握好矩阵基本运算,并掌握它们的运算律.

例7、例8是矩阵的实际应用题,说明矩阵可用于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和掌握矩阵的运算及其运算律;

2、提高分析矩阵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矩阵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提高矩阵的运算能力是重点;

2、矩阵乘法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小王、小李在两次数学考试中答对题数如下表表示:

题型

答题

姓数

期中

期末

填空题

选择题

解答题

填空题

选择题

解答题

小王

10

3

2

8

4

4

小李

9

5

3

7

3

3

填空题每题4分,选择题4分,解答题每题10分.

1、观察:

2、思考

(1):

如何用矩阵表示他们的答对题数?

他们期中、期末的成绩?

思考

(2):

如果期中占40%,期末占60%,求两同学的总评成绩

3、讨论:

今天如何通过矩阵运算来研究上述问题?

(二)学习新课

1、矩阵的加法

(1)引入

记期中成绩答题数为A期末答题数为B

确定两次考试的小王,小李的各题型答题总数的矩阵C

(2)矩阵的和(差)

当两个矩阵A,B的维数相同时,将它们各位置上的元素加(减)所得到的矩阵称为矩阵A,B的和(差),记作:

A+B(A-B)

(3)运算律

加法运算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举例:

P80例2,例3

2、数乘矩阵

(1)引入:

计算小王、小李各题型平均答题数的矩阵

(2)矩阵与实数的积

设为任意实数,把矩阵A的所有元素与相乘得到的矩阵叫做矩阵A与实数的乘积矩阵.记作:

A

(3)运算律:

(为实数)

分配律:

结合律:

(4)举例:

P81例4

3、矩阵的乘积

(1)引入:

P83的两次线性变换

(2)矩阵的乘积:

一般,设A是阶矩阵,B是阶矩阵,设C为矩阵

如果矩阵C中第i行第j列元素是矩阵A第i个行向量与矩阵B的第j个列向量的数量积,那么C矩阵叫做A与B的乘积.记作:

C=AB

(3)运算律

分配律:

结合律:

注:

交换律不成立,即

(4)举例

例1

(1)

(2)

(3)(4)

(5)

答案:

1)2)3)4)5)

注:

(1)

(2)结果不同.(3)(4)结果不同,说明矩阵乘法交换律不成立.

例2:

P85例8

(三)回归情景:

讨论如何使用矩阵运算进一步研究小王、小李的考试成绩.

(四)课堂练习:

P83,P86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见练习册

七:

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情景题小王、小李的成绩情况引入矩阵运算,说明矩阵运算的重要性.

2、课堂按“加减法→数乘→乘法”展开研究,层层深入,重在掌握2阶,3阶的矩阵的基本运算.

3、对矩阵运算律只进行总结,不进行证明.旨在今后学生能灵活地使用运算律进行运算.这里特别强调乘法的交换律不成立.这是学生思维上不易接受点,在过去的学习的实数运算、集合运算、向量运算的不同之处,必须引起重视.

4、加强了实际问题的分析,说明矩阵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运用.

5、

6、

7、

2019-2020年高二数学上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其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能熟练运用公式解题.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研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通过课题的引入,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定性、定量逐层深入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定性、定量逐步深入地研究问题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2.难点:

启发学生把研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转化为考查两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疑点:

对于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课本上没有考虑,上课时要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推导l1、l2的角公式时的构图的分类依据.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讨论、解答.

四、教学过程

(一)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这一节课,我们研究怎样通过两直线的方程来判断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为90°,互相平行;

(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

(二)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为k1和k2,它们的方程分别是

l1:

 y=k1x+b1; l2:

 y=k2x+b2.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由两直线的方向来决定的,两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决定的,所以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平行与垂直的直线它们的斜率有什么特征.

我们首先研究两条直线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

α1=α2.

∴tgα1=tgα2.

即 k1=k2.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k1=k2,那么tgα1=tgα2.

由于0°≤α1<180°, 0°≤α<180°,

∴α1=α2.

∵两直线不重合,

∴l1∥l2.

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

eq\x()

要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存立.

现在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

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

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

α1=90°+α2.

因为l1、l2的斜率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

可以推出 α1=90°+α2.

l1⊥l2.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则它们互相垂直,即

(三)例题

例1 已知两条直线

l1:

 2x-4y+7=0, L2:

 x-2y+5=0.

求证:

l1∥l2.

证明两直线平行,需说明两个要点:

(1)两直线斜率相等;

(2)两直线不重合.

证明:

把l1、l2的方程写成斜截式:

∴两直线不相交.

∵两直线不重合,

∴l1∥l2.

例2求过点 A(1,-4),且与直线2x+3y+5=0平等的直线方程.

即 2x+3y+10= 0.

解法2 因所求直线与2x+3y+5=0平行,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2x+3y+m=0,将A(1,-4)代入有m=1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2x+3y+10=0.

例3 已知两条直线

l1:

 2x-4y+7=0, l2:

 2x+y-5=0.

求证:

l1⊥l2.

∴l1⊥l2.

例4 求过点A(2,1),且与直线2x+y-10=0垂直的直线方程.

解法1 已知直线的斜率k1=-2.

∵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根据点斜式得所求直线的方程是

就是 x-2y=0.

解法2 因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所以可设所求直线方程是x-2y+m=0,将点A(2,1)代入方程得m=0,所求直线的方程是

x-2y=0.

(四)两条直线的夹角

两条直线l1和l2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为了区别这些角,我们把直线l1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l1到l2的角.图1-27中,直线l1到l2的角是θ1,l2到l1的角是θ2(θ1+θ2=180°).

l1到l2的角有三个要点:

始边、终边和旋转方向.

现在我们来求斜率分别为k1、k2的两条直线l1到l2的角,设已知直线的方程分别是

l1∶y=k1x+b1 l2∶y=k2x+b2

如果1+k1k2=0,那么θ=90°,

下面研究1+k1k2≠0的情形.

由于直线的方向是由直线的倾角决定的,所以我们从研究θ与l1和l2的倾角的关系入手考虑问题.

设l1、l2的倾斜角分别是α1和α2(图1-32),甲图的特征是l1到l2的角是l1、l2和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内角;乙图的特征是l1到l2的角是l1、l2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外角.

tgα1=k1, tgα2=k2.

∵θ=α2-α1(图1-32),

或θ=π-(α1-α2)=π+(α2-α1),

∴tgθ=tg(α2-α1).

或tgθ=tg[π(α2-α1)]=tg(α2-α1).

可得

eq\x()

上面的关系记忆时,可抓住分子是终边斜率减始边斜率的特征进行记忆.

(五)夹角公式

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可能不大于直角,也可能大于直角,但我们常常只需要考虑不大于直角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简称夹角)就可以了,这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六)例题

解:

k1=-2,k2=1.

∴θ=arctg3≈71°34′.

本例题用来熟悉夹角公式.

例2 已知直线l1:

 A1x+B1y+C1=0和l2:

 A2x+B2y+C2=0(B1≠0、B2≠0、A1A2+B1B2≠0),l1到l2的角是θ,求证:

证明:

设两条直线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

这个例题用来熟悉直线l1到l2的角.

例3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的直线l1的方程是x-2y-2=0,底边所在的直线l2的方程是x+y-1=0,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腰所在直线l3的方程.

解:

先作图演示一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相等,并且与两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相等,并且与两腰的顺序无关.

设l1、l2、l3的斜率分别是k1、k2、k3,l1到l2的角是θ1,l2到l3的角是θ2,则

因为l1、l2、l3所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

θ1=θ2.

tgθ2=tgθ1=-3.

 

解得 k3=2.

因为l3经过点(-2,0),斜率为2,写出点斜式为

y=2[x-(-2)],

即 2x-y+4=0.

这就是直线l3的方程.

讲此例题时,一定要说明:

无须作图,任一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都相等,要为锐角都为锐角,要为钝角都为钝角.

(四)课后小结

(1)斜率存在的不重合的两直线平行的等价条件;

(2)两斜率存在的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

(3)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的设法;

(4)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的设法.

(5)l1到l2的角的概念及l1与l2夹角的概念;

(6)l1到l2的角的正切公式;

(7)l1与l2的夹角的正切公式;

(8)等腰三角形中,一腰所在直线到底面所在直线的角,等于底边所在直线到另一腰所在直线的角.

五、布置作业

1.7练习第1,2,3题习题三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