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1766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褶皱

第三节:

节理

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

基地演化阶段

第二节:

盖层发展阶段

板块造山阶段

第五章:

矿产

第六章:

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和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

质量评述

第七章:

结束语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此次周口店地质填图实习是在学过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之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常规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此外,此次实习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奋斗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以后的教学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完成地质填图、剖面图和柱状图。

二、实习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周口店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km,行政区划属于北京市房山区管辖。

京原铁路斜贯实习区域;

京广铁路的琉璃河站则有工矿支线与周口店相连。

公路交通主要有莲花池—张坊、天桥—房山等干线与北京市相通;

周口店到各实习场所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故交通十分便利(附《周口店地区交通图》)。

区内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周口河,位于西侧;

在东侧有牛口峪水库。

该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邻接处,属北京西山的一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东南侧一小部分为平原—丘陵外,大部为中高山区。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温度变化较大,雨季主要在7~8月份,年降雨量约650~700mm。

冬季寒冷,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常有大雪封山。

周口店及其邻区的工矿业以石油化工为主,其次是煤矿,另外,水泥、石灰、大理石、花岗岩、耐火材料等也很闻名。

三、以往地质工作

包括实习区在内的北京西山地区,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最早,研究程度高且成果颇丰。

最早研究北京西山地质的是美国学者庞培勒、德国人李希霍芬和北京大学教授梭尔格等。

他们主要是在地层和岩石方面进行了若干初浅工作并获得一些启蒙性的知识。

在1914-1915年期间,我国第一个地质启蒙教育野外实践训练班在次实习。

此间及其后他们对北京西山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完成了该区第一幅地质图(1:

100000),开创中国人野外地质填图之先河,并据其成果编写了《北京西山地质志》。

1932-1933年北京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地质系合作,用1:

25000军用地形图对北京西山进行了第二轮地质填图。

1962年夏,马杏垣教授领导周口店教学实习,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从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水文地质等各方面总结了历年教学实习成果,编出了1:

10000的实习区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貌地质图。

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许多综合性地质调查。

自五十年代以来,近二十多人先后就周口店地区古人类、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第四纪冰川现象做了探讨。

1975年1月正式出版了北京地质研究所编制的1:

100000《北京市地形地质图》,1976年编辑出版了1:

10000《北京地区活动构造体系图》、《北京地区构造体系图》、《北京地区主要断裂调查报告资料汇编》。

特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自1954年建立周口店地址教学实习基地以后,对周口店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地质研究工作,在地层划分对比、地质构造、第四季地质和地貌水文地质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对周口店地质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四、此次实习情况

本次实习是在汤友谊和毛桂英老师的带队下完成的,实习时长为四周,从2008年9月1日至9月27日,前两周为室内教学,后两周为野外实践教学。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野外地质填图,了解并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此次实习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综合分析和地质思维能力以及强化训练其语言—文字—图形表达能力。

本次实习每班分五至六组,每组六人,分别兼任观察员、记录员、标本采集员及前后测手。

第二章区域地层概况

周口店地区地层在测区发育较齐全,自老到新有:

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新生界。

现自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太古宇

本区太古宇零星分布在房山岩体边缘部,称为官地杂岩,与丄覆地层呈剥离断层接触。

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黑云母角闪变粒岩等,因遭受了强烈动力变质作用,普遍发生靡棱岩化。

二、元古界

元古界在周口店地区岀露广泛自下而上分为长成群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

蓟县群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

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岩石普遍轻微变质,局部地段受房山复式岩体的影响变质程度加深。

实习区内长成群不发育,蓟县群只有铁岭组发育良好,景儿峪组因断层缺失。

1.铁岭组

分布在一条龙、羊屎沟、太平山、骆驼山北坡等地,铁岭组与下伏洪水庄组为整合突变接触。

底部为灰色厚层——巨厚层含锰质白云岩夹薄层或透镜状石英岩,发育交错层里;

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结晶白云岩,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里,含少量硅质条带;

中部为黑色、深灰色薄——中层结晶白云岩夹板岩、片岩,或互层;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含少量硅质条带和硅质透镜体;

顶部为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白云岩,叠层石发育,与上覆下马岭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86~215m。

2.下马岭组

岩性以千枚状板岩及粉沙质板岩为主,厚120~170m。

下部水平层里发育,反应一种泻湖环境;

上部具低角度交错层里,属潮坪沉积。

下马岭组和铁岭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起伏不平,具1~3m厚的褐铁矿质古风化壳,是铁岭组沉积后地壳上升遭受长期风化作用导致铁质富集的结果。

部分地点可见白云岩角砾形成的底砾岩层。

3.龙山组

明显分为两部分,总厚大于20m。

下部为灰色——褐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石英砂岩;

上部为浅灰色千枚状板岩或斑点状板岩,发育水平层里,含黄铁矿,代表较宁静的浅海环境。

三、下古生界

周口店地区下古生界发育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下奥陶统发育马家沟组。

岩层遭受过轻度区域变质作用。

1.府君山组

底部为青灰色薄——中厚层纹层灰岩夹灰色钙质板岩;

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厚层豹皮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上部为青灰色中厚层纹带灰岩夹豹皮灰岩。

本组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接触界面平整。

2.馒头组

岩性为灰色、灰黄色页岩夹灰黄色大理岩透镜体。

3.马家沟组

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质较纯,泥质含量少,方解石含量达90%以上,该地层为可溶性岩层,可见溶洞,地下水为承压水。

底部发育1~3层同生角砾状灰岩;

下、中部主要是青灰色、中——厚层灰岩、结晶灰岩;

上部主要是泥质纹带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泥质及白云质含量增多。

四、上古生界——中生界

实习区内仅发育上石炭统——中二叠统。

1.本溪组

底部普遍发育硬绿泥石角岩及红柱石角岩。

下部为杂色粉沙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

中部为灰色、浅灰色板岩,含黄铁矿假晶构成的压力影构造,也称“压力影板岩”。

上部为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区域上本组顶部可见黑色薄层炭质板岩。

抗风化能力差,易被覆盖,其原岩为沉积泥岩,是变质程度最低的一种。

南坡沿途可见探槽,本组靠上部夹有石灰岩透镜体,南北相变导致北部该组为粒岩,南部为砂岩。

本溪组和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山北坡大粒岩山和小粒岩山一带本溪组和马家沟组之间分布一套分选好、磨圆好、成分单一的砾岩,称为“三好砾岩”。

2.太原组

分布于太平山南北坡,构成太平山复式向斜的翼部。

由1~2个沉积旋回组成。

旋回的下部主要为灰色、褐灰色中厚层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灰黑色板岩;

上部主要为灰黑色、褐灰色薄层粉砂岩、板岩、粉沙质板岩,并夹有薄煤层。

每个沉积旋回下部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分选磨圆较好,发育交错层里,所夹板岩内含海相化石,为滨海沙坝及潮上泥质沉积,旋回上部由于以粉砂及粘土质沉积为主,含较丰富的植物化石,代表近海沼泽环境。

厚64m。

3.山西组

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

下不旋回底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局部底部见含细粒级的角砾岩,与下伏太原组冲刷接触关系明显。

向上沉积粒度变小,发育交错层里。

旋回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

上部旋回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细粒变质岩屑砂岩,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粉沙质板岩夹煤层。

山西组厚90m。

本组各旋回下部砂岩成分成熟度差,岩屑中燧石含量约占10%~15%,分选较好,但磨圆尚差,局部地段具有植物茎秆化石,代表平原河流或曲流河河床沉积。

旋回上部的炭质、泥质岩代表潮湿气候下的湖沼相沉积,是华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含煤层位。

4.杨家屯组

由2~3个沉积旋回组成,以粗碎屑沉积为主。

旋回下部为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含砾岩屑砂岩;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变质细粒岩屑砂岩、粉沙岩及板岩。

本组底部多为灰色厚层变质复成分角砾岩,砾石多为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砾径一般5~10m,成分较复杂,分选差,泥质胶结,杂基含量高。

冲刷构造明显,属近距离快速堆积,与其旋回下部的砂岩代表一种山区河流或辫状河河床沉积环境。

本族厚70~120m。

第三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一、变质核杂岩构造

展布于燕山石化厂一带山前丘陵区、构造轮廓近似等轴状,直径约9km,仅从地层组合来看,核部为太古宇官地杂岩、基底剥离断层、盖层构造系统和中心部位晚期底辟式就为的房山复式岩体等。

变质核杂岩的核心主体市官地杂岩,属于太古宙结晶基底、因遭受强烈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一套以变余糜棱岩为主的岩性组合。

二、区域褶皱构造

1.穹状隆起外缘向性带

穹状隆起外缘向性带环其南、西、北边缘分布,展布于北侧者称凤凰山向形、口店附近为太平山向形、向西突出的部分称南窑向形、这三个次级向形均呈近东西向分布、它们交汇的上寺岭一连三顶一带的低应变三角区、是一个下伏北岭向斜的舒缓向形。

比如太平山向形,位于穹状隆起南缘周口店一带,核部为石炭系—二叠纪地层,翼部为下古生界至元古宇组成,其北翼马家沟组一下各组地层在三不管沟—羊屎沟区段皆厚度变薄。

向形轴迹近东西向,枢纽波状起伏,总体上表现为向东扬起;

北翼产状陡倾,甚至直立。

2.西部平缓褶皱区

西部宝金山—黄院—迎风峪区段岩层产状普遍较为平缓,其中发育有宝金山背形、迎风峪向形、黄院—164背形及其相同的若干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

被卷入的地层系统是在该区段广布的雾迷山组—马家沟组褶叠层。

其总体特征表现出:

(1)虽然褶皱迹在区域上呈东西向展布、但各褶皱自北向南仍略有差异、即北侧的宝金山背形轴迹呈东西向、南侧迎风峪向形轴迹呈北东东向、南东测黄院—164背形的轴迹则呈北东向。

(2)各褶皱在不同地段形态差异明显,在宝金山—迎风峪一带多为开阔平缓的背形或向形;

向西呈舒缓波状起伏,大范围的地层产状呈近水平状态;

向东变形渐为强烈、轴面陡倾、形态各异,多形成开阔圆滑的背形和相间的紧闭向形,总体组合特征类似于隔槽式褶皱。

(3)叠加褶皱发育是该类褶皱的另一重要特征,黄院—164背形即为典型事例。

(一)、太平山向斜

太平山向斜是组成周口店复式向斜的主要构造单位,轴向近东西向。

向斜核部由二叠纪地层组成,南北两翼依次是石炭纪、奥陶纪地层。

北翼地层产状总体倾向南,倾角一般均在40°

以上,个别达70°

南翼总体倾向北,倾角一般在30°

左右。

是一轴面北倾的斜歪褶皱。

向斜南北两翼在牛口峪一带渐趋汇合,核部二叠系下统上段地层沿轴向断续出露,时宽时窄,反映了该向斜枢纽波状起伏,总体扬起的特点。

褶皱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尖峰山向斜和横向断层F8、F9。

这两条断层横贯尖峰山向斜,是平移断层。

还有次级背斜刀背梁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