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与探究研究报告.docx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与探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与探究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与探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与探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与探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的现代化和新课程改革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
在此背景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思考如何走好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而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从兴起至今,校本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上海的顾泠元老先生和他的学生王洁提出了新课改下学校教研活动的新思路——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良华博士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即:
“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余文森、吴刚平在《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对开展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作了详实的的论述;徐世贵在《校本教研模式探寻》提出了“自修反思式”、“主题研讨式”、“学术沙龙式”、“案例透析式”等多种校本教研模式。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正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实践化的轨道发展。
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教研之路,尽管教研为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从教研形式上看,教师被动的学习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从内容上看,教研活动只关注问题。
因此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理论和实践途径,必须注重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体现一种动态的发展。
显然,对“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促进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发展的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还需进一步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校本教研有效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研究的价值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
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突出“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本”的原则。
校本教研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来追寻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的发展。
研究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校本、走向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等校本活动成为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观念、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唤醒”、“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融学习、工作和科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本课题可以通过对农村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校本教研的经验总结,为农村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借鉴。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通过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解决校本培训与教师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机制和教师素质提升的认识,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探索有效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校本培训的途径、方法与策略,从表层的物质、中层的制度、深层的观念三个层面入手,为教师创设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开辟教师自主发展空间,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工作时间和资源,构建学习化校园。
从实践意义上看,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建立起校本培训长效机制,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之路,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的双丰收。
(1)校本教研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3年1月,教育部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明确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方向。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
探索校本教研实施的有效途径,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新课程深入推进和广泛实验,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能使教师集中时间、集中经历研讨教学方法,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
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校本培训也更能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学科素养更加有效。
校本教研方式更加灵活,教师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快捷。
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地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校本教研活动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①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跳出无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要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且要研究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自身也需要得到专门的、持续不断地专业成长,在教学中要自觉地用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工作。
而这种研究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不仅是鼓励教师个人的研究,还可以保证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讨,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
②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农村学校质量的现实需要。
因为,我们发现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无所适从,对课堂教学优化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很多教师还抱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不放,对自己的学科素养提升缺少必要的认识,没有变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很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望。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引领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很多还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同时,传统的校本教研忽视教师的主体成长,活动形式单向、保守,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急待探索和突破。
因此对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探索,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分析农村学校传统教研的利弊,除糟粕,纳精华,重新定位,使其成为农村学校有效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撑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拓展思维,开放时空,经过研究认证,寻找到新的适合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教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
(3)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
在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师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技能,挖掘教师潜在的教育教学智慧,调动教师高涨的教育教学热情,努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反思现状、寻求突破的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改革学校现有的教学研究制度,改变教师现有的教学生存状况。
研究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
(2)具体目标
①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的建设;
②研究校本教研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③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④推进新新课程改革,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3)发展性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
(1)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
①理论业务学习制度的建设。
以该制度的建设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
探究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校教研活动制度的建设。
以该制度来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按教育局现有划分,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
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③学校教研激励机制的建设。
通过该制度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
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
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④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申报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模式的研究
①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模式:
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②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模式:
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③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
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④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模式:
学校与教研员、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合作和帮助,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
⑤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模式:
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①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