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263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文档格式.docx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1]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中国文化经历过辉煌灿烂,也遭遇过屈辱鄙夷,妄自尊大和盲目自卑都是非常极端且错误的文化心态,无益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

为此,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无论是对于文化本身,还是对于社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科学理性的文化心态,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心理根基。

探寻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依据来源和提升路径,既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厘清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是文化自信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起点。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自信原是心理学概念,描述的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心境。

人们能够用所掌握的有限经验从容应对陌生环境的挑战,即是自信。

自信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而是适度的自我肯定。

自信的人能乐观对待自己所持的观点,并不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这与《当代汉语词典》中“相信自己,信任自己”[3]1923的释义遥相呼应。

在英语语境中,自信的解释是对自己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没有质疑。

[4]2283虽然英语中的自信释义比汉语中的更具体,但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承认人对所持观点和所具备能力的肯定性评判。

当自信的对象指向文化,即构成了文化自信。

但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与自信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把握文化发展历史、熟知文化基本内容、明确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做出的肯定性体认。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5]它是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上,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信任。

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才能在文化发展中获得坚守传统的从容和转向现代的勇气,才能在文化比较中坚定自己的立场。

但应注意,文化自信并不是依仗传统优势,倡导文化复归的妄自尊大;

也不是凭借经济实力,获得文化霸权的狂妄孤傲;

而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用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化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近代与侵略者英勇顽强的抗争中创造了革命文化;

在社会主义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文化自信既要不忘本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志,又要立足现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既要对文化根本充分肯定,又要对文化现实和未来充满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发自内心的、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为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感官对外部世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和选择。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取向。

价值观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内容。

因此,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6]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价值观自信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肯定与信任,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与期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又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气息,它融国家、社会、个人于一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根本的体现,是文化自信的凝练与升华。

二、文化自信的依据来源

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有综合国力的物质支撑,有文化自觉的心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国运沉浮中艰难发展。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中国文化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明显底气不足,并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渐丧失了自信心,甚至一些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文化从此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在与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中,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革命文化。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饱含了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诉求,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无论是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体制改革,都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文化也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体系,它们都立足实践,源于生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中国具体的文化实践。

无论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凝练都是对文化实践的科学总结。

为此,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理应成为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依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文化之根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抛弃根本,就等于否定了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依据,切断了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固有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164,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它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7]167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智慧、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些思想无一不具有现代价值,无一不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诚然,传统文化中还存在一些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糟粕需要摒弃,但这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们要用批判和发展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对其中的精髓进行细致研究,做到古为今用。

因此,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容、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理应使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三)经济实力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也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阐述了资产阶级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使资本主义文化具有了世界意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8]404这里的“世界文学”,一方面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另一方面也暗含着资本主义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扩张。

资产阶级之所以自信其文化的价值所在,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持。

反观中国,近代以来国力衰落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为落后和贫穷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甚至转向了文化自卑。

可见,经济实力强大与否,不仅对文化竞争力、影响力有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心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实力的增强成为中国人为之自信与自豪的客观依据。

当然,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虽然我们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但并不主张经济决定论。

文化自信不仅要依赖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物质支撑,而且也离不开自身“软实力”的建设。

只有软硬兼得,才能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四)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心理依据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有基本认知,即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9]279这就是说,我们要对民族文化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它的发展历程,熟知它的深刻内涵,明确它的发展方向,要有“自知之明”。

它要求我们摆脱“全面复归”的妄自尊大和“全盘西化”的盲目自卑,用理性的态度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

只有在深刻透彻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但是,“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9]279。

自觉的文化要以谦虚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取其所长、补己所短,通过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共同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自信的文化也必然能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自立于世界文化舞台,即便是有强势文化的挑战,也能从容应对。

三、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文化自信不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而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树立和提升起来的。

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提升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

任何时代都必须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与民族特征相对应的文化理论对文化实践给予指导,对实践成果给予凝练,进而推动文化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亦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这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长点,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创新的动力。

实现理论创新,就是要依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新经验、开拓新视野、提出新观点,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汲取文化实践中的合理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为民族文化理论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由此产生出来的新理论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特征,又不失民族个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力。

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创新成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

因为理论只有与时俱进,及时真切地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