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968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格式.docx

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

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

1.3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道;

(2)计算行车速度:

50Km/h;

(3)标准横断面组成:

2.5m沥青慢道++1.5m景观绿化带+5.0m非机动车道+2.5m机非分隔带+0.25m路缘带+11.0m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4m中央分隔带+0.25m路缘带+11.0m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2.5m机非分隔带+5.0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景观带+2.5m沥青慢道=50m;

(4)道路横坡: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采用1.5%,沥青慢道采用2.0%;

(5)荷载标准:

BZZ-100。

二、建设环境概况

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菱溪路)道路改造工程位于滁州市琅琊区,道路沿线地形主要为农田与村庄,道路工程范围内有若干水塘沟渠等现状水系。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滁州市北部郊区,场地地形高差大,孔口标高在14.43~32.70米之间(黄海高程系,由设计院提供)。

所处地貌类型以波状平原、丘陵坡地为主。

2.2气象、水文

1、气候

滁州市的沿淮地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场地经过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雨量适中、梅雨明显、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同时,由于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常有低温、大风、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交替出现。

全市平均气温15℃上下,全年中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2℃,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4-27.9℃之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079-2269小时,平均霜期在144-157天之间。

场地自然区划为,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

2、水文

场地地表水为附近沟、河、塘所蓄积的水,其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上游河流径流补给。

2.3地质构造

根据安徽省区域地质,滁州市位于郯庐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上张八岭隆起东侧边界上的滁州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系,具体年龄为132~116Ma,岩浆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

该岩浆活动中132Ma的喷发年龄是郯庐断裂带上同期钙碱性岩浆最早出现的时间,代表了该断裂带上岩石圈伸展运动的开始时间。

尽管滁州火山岩在构造位置上属于扬子克拉通,但岩浆岩中的古老锆石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

勘察区基岩构造单元属扬子克拉通。

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陆相冲洪积粉质粘土等松散沉积层,下部基岩为白垩系砂岩。

场地经过区域无活动断裂,区域稳定。

2.4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4.1地层岩性及分布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室内试验,将经过场地建设影响范围内的地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①层填土(Q4ml)——杂色,松散,稍湿~湿;

世纪大道老路基表层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厚度为0.3~0.8m,下部为砂石垫层;

老路两侧以杂填土为主,局部路段为耕植土。

该层分布广泛,层厚一般在0.20~7.60m之间,层底标高11.53~32.30m。

静力触探Ps平均值为1.53Mpa。

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pl)——灰黑、灰褐色,湿,流~软塑,含有少量腐殖质,有臭味,局部夹有薄层可塑粉质粘土。

该层局部分布,层厚一般在0.60~12.60m之间,层顶埋深0.20~7.60m,层顶标高11.53~20.40m。

静力触探Ps平均值为1.14Mpa。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4.7击。

③层粉质粘土(Q4al+pl)——青灰、灰黄、灰褐色,稍湿,可~硬塑,含少量铁锰结核。

该层局部分布,层厚一般在0.50~9.30m之间,层顶埋深0.20~19.60m,层顶标高-0.40~32.30m。

静力触探Ps平均值为3.53Mpa。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15.4击。

④层泥质砂岩(K)——棕红、紫红色,强风化,组成矿物基本已风化难辨,可见绢云母,结构中密~密实、呈泥质砂土状,局部含有较多碎石及中风化碎块。

层顶埋深0.50~15.00m,层顶高程4.60~24.54m,层厚2.10~2.80m。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普遍。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42.0击。

⑤层泥质砂岩(K)——棕红、紫红色,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等砂粒清晰,泥钙质胶结,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fr)经验值为2.0MPa,岩石坚硬程度。

层顶埋深2.10~18.00m,层顶高程2.20~11.64m。

通过对勘察场区各工程地质层岩土参数的统计,并结合野外鉴定和该地区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求得各工程地质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及压缩模量建议值(Es)见下表:

工程地质层号

地层名称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kPa)

压缩模量建议值

Es(MPa)

填土

压缩性高,不做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

100

3.5

粉质粘土

220

9.8

强风化泥质砂岩

340

15*

中风化泥质砂岩

800

压缩性微小

2.4.2地下水条件

根据区域资料和本次勘察结果料,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分布于填土及粉质粘土中的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主要向河流、沟谷等低洼处排泄,其次是人工开采。

拟建场地地下水的年水位变幅在0.5m左右。

勘探期间测得的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见表:

稳定水位情况

数据

个数

稳定水位

埋深最小值(m)

埋深最大值

(m)

埋深平均值

标高最小值

标高最大值

标高平均值

11

1.10

2.60

1.96

15.40

30.00

19.36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对周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我单位以往附近场地勘察经验资料分析,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土对砼结构和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2.4.3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

400万)》(GB18306-2001),拟建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图2-1安徽省地震峰值加速度

三、道路工程设计

3.1平面设计

世纪大道位于滁州市区北部,呈东西走向,西起滁定路,东至菱溪路,全长约6.1公里。

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50米,设计时速50km/h。

本次设计世纪大道为老路改造工程,道路中心线根据现状道路轴线拟合而成。

道路全线路面板块破损严重,经我院设计人员调查统计并委托相关检测单位检测后,设计采取全线破除新建。

沿线桥涵除桩号K5+006.686处老桥破除新建外,其余均采用大桥整修、小桥拼宽处理。

根据世纪大道道路等级,尽量减少中央分隔带开口及沿线道口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故在平面设计时,在进入交叉口前约百米处压缩中央分隔带设置调头车道,为单侧车辆提供较好的通达性。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现状世纪大道设有公共交通站台,本次设计时,结合现状公交站台位置及全线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和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分布,共布设6对港湾式公交站台,站台在交叉口处与出口车道一体化进行设计。

施工时,站台布设的具体位置应报送当地公交部门确认。

道路北侧清流河大桥桥东至菱溪路段,在非机动车道边线与人行道间有35KV高压杆线,与建设单位沟通后原则上尽量避免杆线对非机动车流的干扰,调整交叉口拓宽车道与公交站台位置以避让杆线。

道路在跨铁路桥、清流河大桥桥头两端,采用路基50米等宽布置,沥青慢道与非机动车道通过桥头50米渐变段与大桥衔接,人行道边线与路基顶面边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一方面便于施工时机械施工,一方面,三角区域的绿化防护也有效的保护行人安全。

道路轴线具体线形指标详见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表3-1平面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指标

备注

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

0.33

最大平曲线半径(m/处)

1235/1

最小平曲线半径(m/处)

1120/1

最大平曲线转角

23°

45'

50"

最小平曲线转角

7'

19"

平曲线占路线总长

15.72%

根据建设单位意见及滁州市相关规划指导,现将原设计中4米人行道调整为:

1.5米景观绿化带+2.5米沥青慢道=4米绿道进行设计,其中桩号K2+078.164+K3+847.607段,为保留该路段南侧现状杨树林,将非机动车道与绿道线形一并进行调整改线。

3.2纵断面设计

3.2.1纵面设计控制因素

拟合现状老路路面,以中央分隔带边缘路面顶高程为准,优化道路纵断面线形指标。

3.2.2纵断面设计设置原则

①纵断面设计参照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②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③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④做好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避免不适当的组合。

3.2.3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标高:

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以中央分隔带边缘为设计高程(沥青路面顶标高)。

道路纵断面以拟合现状水泥路面进行纵断面,同时结合相关规范予以优化。

起点搭接滁定路现状高程,终点搭接菱溪路现状高程。

表3-2纵面主要技术指标

规范值

平均每公里纵坡变坡次数

-

2.13

最大纵坡(%/处)

5.5

2.551/1

最小纵坡(%/处)

0.3

0.300/1

最大坡长(m)

791.169

最小坡长(m)

130

56.503(拟合现状)

竖曲线最小半径(m)

凸形

1350

3000/1

凹形

1050

4500/1

竖曲线占路线总长

2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