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414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非条件刺激: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

条件刺激:

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

2、类型

(1)非条件反射

动物生来就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部位

例如:

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吃杨梅分泌唾液

(2)条件反射

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

望梅止渴、警犬的训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①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

转变

使

非条件刺激

多次结合无关刺激(与相应反射无关的刺激)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下列哪项S段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②条件反射的消退:

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如不用非条件刺激来深化条件刺激,则条件反射将会消退

③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

对具体刺激的反应(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对语言文字的反应(人类特有)

(3)联系: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在zxzz

3、结构基础——反射弧

图示: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功能的神经元群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在神经中枢存在突触),所以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例题分析:

1、(2006·

重庆理综)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部后肢的部分结构。

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人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2、(2006·

天津理综)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曲肌反射活动。

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

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

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三、兴奋的传导:

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导出去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静息电位的形成——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

膜内负电位减小,称为去或除极化。

细胞兴奋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如图一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

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

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

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

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

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便会顺着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即K+外流。

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

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

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图一图二

(2)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实验观察,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

上升相代表膜的去极化过程。

以0mv电位为界,上升相的下半部分为膜的去极化,是膜内负电位减小,由-70~-90mv.变为0mv;

上升相的上半部分是膜的反极化(超射),是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即膜外变负,膜内变正,由0mv上升到+20~40mv。

上升相膜内电位上升幅度约为90~130mv。

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

它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

由于动作电位幅度大、时间短不超过2ms,波形很象一个尖峰,故又称峰电位。

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如图二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

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3)兴奋的传导——局部电流的形成

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如果这个刺激的强度是足够的,这个点对刺激的反应使极性发生改变,Na+内流,K+外流,原来是正电极的膜表面现在变成了负电性,这个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和它左右邻近未兴奋部位(正电性)之间都出现了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于是左右邻近的膜也都发生通透性改变,和上述过程一样地发生动作电位。

如此一步步地连锁反应而出现了动作电流的顺序传播。

也就是说,所谓兴奋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沿神经的顺序发生。

(4)传导过程

(5)特点:

①生理完整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要求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就不能通过断裂处继续向前传导;

即使不破坏神经纤维结构上的连续性,而用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使神经纤维的局部功能改变,也会中断兴奋的传导。

  ②绝缘性 

一条神经元内虽然包含许多条神经纤维,但它们各自传导本身的神经冲动,而不会波及邻近的神经纤维。

正因为神经纤维具有这种特性,使许多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③双向传导性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方向同时传导。

  ④相对不疲劳性 

与肌肉组织比较,神经纤维相对不容易疲劳。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都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②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③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知识拓展】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兴奋时,外负内正的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

2、兴奋在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导(递质传导)

(1)突触

神经元之间无原生质相连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仅表现为彼此相接触,局部电流沿着轴突一直传到轴突或其分支末端,这些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胞体等形成接点,这种细胞间的技能接点称突触

连接方式:

轴突——树突型

(用图士表示出)轴突——胞体型

轴突——轴突型(很少)

(2)神经冲动的传导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

A定义:

神经产生的一种化学信使物质(例如:

乙酰胆碱、

-氨基丁酸),对有相应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递质

B产生:

轴突末梢突出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C传递方向: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递质完成一次兴奋或抑制后,该递质立即被分解

递质的释放是一种外排作用,与膜的流动性有关,需消耗能量,递质释放后在突触间隙经扩散作用到达后膜。

D受体:

与突触前膜相连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与递质结合后,通过改变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E作用:

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②信号转变:

见上右图

③特点:

A、单向性:

即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传递。

(原因: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正因为这种单向传递,才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的进行。

实验证明:

如图所示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

电激①处,__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__

结果和结论:

__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先电激①处,__测量③处电位变化;

再电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__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单向____的,决定这一传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__冲动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_________.

  B、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时,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一系列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