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0223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耻与知耻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②羞愧之心。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重要德目。

在传统文化中“耻”的包容甚广:

清俭、正直、死难、谦退、辞让、忠节、强谏、义烈、悔过、让功、拒贿……都属于明耻;

奢侈、谄谀、邪佞、专恣、妒贤、徇私、贪污、耽溺、残酷、狎昵、辱命……都斥为无耻。

这些概念的内涵至今尚有其足资借鉴之处。

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具有的丰厚的耻观念,在道德理性、道德规范、道德践行等层面,都全面地渗入、深刻地积淀和濡养了中国古代道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耻文化。

我国历朝历代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

大之于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善恶、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并继续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1、耻的道德作用之一:

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德目的“耻”系指羞耻心、知耻心。

所谓羞耻心,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

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

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

孟子说: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

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孟子还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

所以圣人说:

“行己有耻”(《论语"

子路》),即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

人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恐怕也就是人是有意识、懂廉耻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

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朱熹说: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不能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朱喜认为:

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

有知荣识耻的思想品格,才能真正实现“至于善”的目标。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说: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康有为:

《孟子微》卷六)。

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

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

可见,知耻、明耻是人之所以避恶向善的基础。

所以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看来,知耻是做人最可贵的东西。

管子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指出: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春秋《管子·

牧民》)。

这里的四维就是系在网四角上的绳索,借助四维,网的纲、目才能提得起来。

全句译意为:

国家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不稳;

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

缺了三维,国家就倾覆;

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

……什么是四维呢?

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管仲认为,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矩;

有义,就不会妄自尊大;

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

有耻,就不会屈从坏人。

顾炎武针对管子的“四维”论进一步指出:

“四者之中,耻为尤要”(顾炎武:

《日知录·

廉耻》)。

这些论述,其实讲的就是: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知耻可贵这样一个道理。

2、耻的道德作用之二:

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

尽心上》),大意是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感,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呀。

正常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会觉的羞耻。

如果一个人安于羞耻,或者不觉的是羞耻,反以为是荣耀,那就不可救药了。

当一个人无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

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日知录·

廉耻》)不廉洁的人把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不知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可以说,一个人要是丧失了耻感,其为人必定是一个堕落、丑恶的人格,犯文乱理,无所不为。

甚至由不知耻而发展到不要命,这绝非耸人听闻,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而如果一群人在某一个问题上丧失了耻感,那就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造成不良风气,而一旦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由于不良风气已经成为行为者的“制度化头脑”,行为者在不良风气之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很难改变过来。

进而会出现群体性的耻感消解。

这种情况还会随着追随不良风气的“报酬递增”而不断强化,变得十分顽固,从而造成对社会风气的败坏,其危害十分可怕。

高兆明教授指出:

“一个社会不仅需要光荣意识,亦需要耻感意识,不仅需要光荣文化,亦需要耻感文化。

一个缺失耻感的文化,很可能是一个堕落的文化,一个缺失耻感的社会,很可能是一个堕落的社会”(参见高兆明《耻感与存在》《伦理学研究》2006,5)。

可见,如果一个人知耻,具有正确的荣辱观,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其成员能有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弱小也能变为强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精神的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虽然饱经忧患,虽然灾难深重,但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正确的耻感。

前贤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豪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

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尊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这种宝贵的知耻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二、“耻”德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于“耻”的社会文化意义,孔子讲得最经典: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人有了羞耻心,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欲望的驱使;

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

一个人懂的羞耻,才能自省自勉。

有羞耻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

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

否则,人没有了羞耻心,就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

可见个人的文明是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

不仅个人的文明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

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

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

其实“耻”的伦理真义应该是“自耻”。

明朝学者吕坤在《呻吟语·

治道》中说:

“五刑不如一耻”,即再严酷的刑罚,也不如让百姓懂的一个“耻”字。

吕坤认为,教育人懂的廉耻要比重刑更重要。

人的道德提高了,知道了什么叫羞耻,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能明辨是非,这比犯了法再来处罚更有效。

因此,儒家一贯主张教化为先,惩罚在后。

由此可见“耻”德的社会文化意义,就在于其能使人“有耻且格”,在于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

并由此形成了以“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以无耻”、“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等格言为代表的耻文化。

同时形成了一条以耻德教育为基础的“教耻——知耻——化民成俗”的耻文化链:

亦即“人不可以无耻——耻德是做人的标准(耻德)”;

“必有耻,则可教——耻德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教耻)”;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耻德是品德养成的保证(知耻)”;

“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德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首要任务(化民成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历史上,耻文化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旺盛精神生命力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有耻且格”的既合宜有序又富含价值的自律型社会,而不是一个“免而无耻”的只受外在规则支配的他律型社会。

但传统文化崩坏而导致的伦理道德的“合法化”危机,市场逻辑滋生的个人主义,法制主义的误区,导致现代文明中全社会性的“耻感”钝化和退化。

所以现代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正本清源,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原素和原色的历史地位,康复被现代性的文化细菌所感染的道德生命,推动民族伦理精神在新的文化条件下辩证发展。

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社会教育的任务。

三、知耻教育的意义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

然而,在我国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了冷落,社会道德某些方面的倒退和滑坡与此不无关系。

因此,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学校德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道德教育认为,知耻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要通过教人知耻而引人从善、向善。

他的意义在于:

1、教人知耻,以别禽兽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主张并重视知耻教育。

为了整顿社会道德,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家(如管仲、孟子、朱熹、陆九渊、顾炎武、龚自珍、章太炎等等),都大力提倡知耻,并将耻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他们认为,德育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

在他们看来,知耻就是有“羞恶之心”,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他们还认为是否知耻,有无羞恶之心,是区分人禽的一个标志。

所以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因此他们很重视“有耻且格”的教化效果,从而教人知耻,以别禽兽,要求人们“行己有耻”(即一个人出言行事应有知耻之心)。

2、知耻,百德之基

知耻在品德养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在论述耻或羞耻心的过程中,着重揭示了知耻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耻心是培养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第一步;

知耻能使人自我鞭策,激起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成为进步、自强的动力;

知耻心是一道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道德堤防。

3、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知耻”就是懂得羞耻。

他是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激发良心,走向自尊自强的内在动力。

越王勾践知耻方能卧薪尝胆,苏秦知耻方能悬梁刺股,文天祥知耻方能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说知耻而后知义,知耻而后知勇,知耻而后知廉,知耻而后知仁,知耻而后知礼,知耻而后知信,知耻而后知忠孝节义,知耻而后知为官之道,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4、“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

“风俗之美。

在养民知耻”(康有为:

《孟子微》卷六),就是说,教育培养民众的耻感是治理天下、造就良风美俗的根本之所在。

知耻、有耻、耻感或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也是人对自己之为人的自觉。

就是说,一个人知耻、有耻感,就会明分善恶、荣辱,自觉地不想做、不去做假丑恶的事,即所谓“耻不从枉”。

有耻感即表明对善的认同和追求。

没有耻感就不能具体地把握善,因而也就不能具体地感受到为善的光荣和高尚;

在无耻之徒那里的所谓“善”只是伪善而已。

因此可以说,没有耻感也就不会有具体的荣感,因而也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耻感是对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