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4964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docx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

   1-1、〔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

嗷嵯灾?

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2、俞慎初(1915年10月生,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2-1(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

小便经常色黄如茶。

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

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

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

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3、祝谌予(1914年生,北京市名中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师承京城名医施今墨)

  3-1〔降糖方〕

  〔组成〕1.生黄耆30克2.生地30克3.苍朮15克4.元参30克5.葛根15克6.丹参30克

  〔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温服用。

  〔加减〕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乌梅10克。

  2、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克~60克。

  3、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

  4、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

  5、皮肤痒,加白蒺藜1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

  6、下身搔痒,加黄柏10克、知母10克、苦参15~20克。

  7、失眠,加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白蒺藜10克。

  8、心悸,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实10克。

  10、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元。

  11、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

   4、李孔定(1926年5月生,绵阳中医学校主任医师、副校长)

   4-1【消斑汤】

  〔组成〕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大茯苓30克、黄精3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山楂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

  〔主治〕斑历(淋巴结核)

  〔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

  〔加减〕

(1).若斑历已溃加黄耆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2).未溃则配合外治,用生川乌、草乌各30克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典型案例〕李某,女,23岁,1988年入院。

病史:

1988年5月,发现右颈部有一结块,大如核桃,皮色不变,推之可动,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至某医院诊治。

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

经肌肉注射链霉素等治疗,左颈部亦有结核发生,日久结核固定,皮色变暗红,于7月2日切开排脓,流出稀薄脓液(脓液涂片找到结核杆菌)。

术后,转本院治疗。

检查:

颈部两侧有疮口两处,周围皮肤暗红,两疮口均有白色腐肉,疮口呈潜行性。

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脓液,并挟有败絮样物质。

诊断:

颈淋巴结核)。

治疗:

内服消斑汤加黄耆30克、玄参10克。

入院当日即行清创,术后撒七三丹,敷以红油膏纱布盖贴,之后腐肉渐脱落,脓水减少,肉芽组织逐渐生长,最后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疗40天,疮口愈合。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朱良春(1917年7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主任医师)

  5-1【健脑散】

  〔组成〕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1号、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

  〔主治〕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一枚切开,以黑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岁,军人。

  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然从上落下之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智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在某地检查,脑组织萎缩1/4,整日头昏痛,健忘殊甚,记不得老战友姓名,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滞,苔薄腻,舌边尖有瘀斑,脉细涩。

予健脑散治之,服药一周后,头昏痛即见减轻,夜寐较安,精神亦略振,自觉爽适。

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续予调补肝肾,补益心气之品善后。

  6、方药中(1921年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6-1【升麻甘草汤】

  〔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

  〔主治〕本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

一般与后面所述之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

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转氨酶长期持续在高限,中医辨证属于毒盛者,恒合用该方。

  〔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味散、加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郭某,女,30岁,1969年5月初诊。

  患者确诊肝炎已10年。

经中医药物治疗,10年来转氨酶在500单位以上始终不降,麝浊10单位,百治无效。

就诊时,患者肝区疼痛,波乏无力,纳差,舌红,脉弦细滑数。

根据上述症征,辨证为肝肾阴虚,波及脾胃,邪毒炽盛。

拟养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为法,予加味黄精汤合升麻甘草汤治疗。

升麻最大用量为45克。

服药两周后,症状明显好转。

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转氨酶、麝浊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继续治疗两个月,每月复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诸症消失。

停药一年后复查肝功仍在正常范围。

1983年患者因它病来诊,述自1969年治疗取效后,10余年来肝功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劳累,转氨酶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剂,再调恢复正常。

  7、董廷瑶(1903年生,上海市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主任医师)

  7-1、【温脐散】

  〔组成〕肉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0.15克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

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

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

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陶某,男,11个月。

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

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舌红口燥、药入即吐。

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

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

  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

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

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

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

三诊时泄利已,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

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

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

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以温扶而安。

  8、锺一棠(1915年6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8-1【沙参银菊汤】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银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

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

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

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

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

查:

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

诊断:

急性气管炎。

证属风热咳嗽。

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

处方:

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

4剂。

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

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心除。

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

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9、李介鸣(1916~1992,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主任医师)

  9-1【温阳益气复脉汤】

  〔组成〕人参15克黄耆20克北细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克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

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1.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3.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4.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5.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

病史:

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日入院。

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

阿托品试验:

阳性,西医诊断:

病窦综合征。

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