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429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批评史汇总文档格式.docx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

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1、草创(20s)

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

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开端。

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

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

究的里程碑。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

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学科正式形成。

2、第一次高潮(30-40s)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

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34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

40年代中后期,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大纲》、郭著下卷、罗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晚唐

五代分卷陆续推出。

3、平稳发展(50-60s)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4、辉煌发展(70s末以来)通史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

80年代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分类文学批评史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

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

方智范《中国词学批评史》

梁荣基《词学理论综考》

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5、¡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课题自1996年10月

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大首次召开¡

中国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学术研讨会。

¡

课题主要围绕三个问

题讨论:

(1)为什么要提出¡

(2)何谓¡

(3)怎样实行¡

6、学术界当前的研究工作

(1)整理出版原著

(2)对于古文论的训读(包括校勘、注疏、今译、

集注、义证等等)

(3)对于史料之考辨

(4)理论阐释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与基本特点

(一)历史分期

1、奠基期-----先秦

2、初步发展期----两汉

3、趋于成熟期----魏晋南北朝

4、繁荣期----唐宋元明清

(二)基本特点

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

文学批评史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

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

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1、由于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

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

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2、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

响,中国文学批评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

民族特色的范畴或概念,这些范畴或概念往往是抽象与具体、

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其蕴含

的深刻性和内在的连贯性,构成了独特的批评体系。

3、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史偏

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

为两大支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

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批

评理论体系。

4、中国文学批评史重视从文学创作和审美鉴赏中对

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进行具体的分

析、研究,力图确立写作必须遵循的某些法式、法

则。

四、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

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3、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

艺人谚语中的文学批评

6、专门性的论著

7、诗选和批注

8、诗纪事及词纪事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先秦文学批评思想是在《诗经》、《楚辞》、

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

国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1、处于萌芽状态。

•2、诗学为先。

•3、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

•1、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

的一篇文学批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

季札观乐的一大段议论,集中体现了¡

观乐知政¡

的文学批评思想。

其评乐所用¡

×

而×

的句

式,对后代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2、诸子文学批评思想

(1)儒家:

肯定文艺,重视文艺的社会教化

作用,是后世¡

文以载道¡

说的源头。

对文艺

的审美特性则浅尝辄止。

以孔子、孟子、荀子

为代表。

(2)道家:

否定文艺,但其实质却契合文

学的审美精神和艺术理想。

以老子、庄子

•(3)墨家:

否定文艺,即“非乐”,主张“三表”。

以墨子为代表。

•(4)法家:

否定文艺,称之为“五蠹”之一。

为文艺虽有“娱乐玩好”功能,但有害法治,故主

张取消。

以韩非子为代表。

•(5)儒、道文学批评对立互补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A、形成

•对立

•互补

•B、影响

•宏观

•微观

•3、《尚书》、《周易》、《诗经》、《楚

辞》等文化、文学典籍中文学批评思想。

《尚书·

尧典》中文学批评思想

•1、关于诗乐的教化作用:

•2、关于诗乐的基本特征:

(1)诗言志;

(2)诗、乐、舞三位一体

•《诗经》中文学批评思想

•1、美刺说

•2、抒情说

《楚辞》中文学批评思想

•1、提出“发愤抒情”说

•2、将“情”、“志”并提

《周易》中文学批评思想

•1、阴阳之道

•2、通变入神

•3、立象尽意

第二节儒家文学批评

•一、孔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孔子、《论语》简介

(二)《论语》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1、关于诗乐的社会作用

•2、关于诗乐的内容与形式

•3、关于文学批评标准

•二、孟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孟子、《孟子》简介

(二)《孟子》中文学批评思想

•1、“以意逆志”

•2、“知人论世”

•3、“知言养气”

•三、荀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荀子、《荀子》简介

(二)《荀子》中文学批评思想

•1、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作用。

•2、反对墨子“非乐”的观点,作《乐论》。

•3、“乐得其欲”与“以礼养欲”、“以道制欲”

•4、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传统形成。

第三节道家文学批评

•一、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老子、《老子》简介

(二)《老子》中文学批评思想

•1、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二、庄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庄子、《庄子》简介

(二)《庄子》中文学批评思想:

•1、“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

•2、“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3、“虚静”和“物化”说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一、概述

(一)文化背景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在历代的思想文化中占据核心的地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核。

⏹儒家的文艺思想,在整个中国文艺思想史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渗透在方方面面。

虽然在各个时期文艺思想都有新变化、新特点,但是总体上说,儒家文艺思想的核心地位,在晚清以前,并没有被彻底动摇。

1、出现了文学批评专篇;

⏹2、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3、重诗经、楚辞、汉赋的研讨,而不重乐府民歌、史记文学的评论。

二、《诗大序》

(一)《诗大序》简介

⏹《诗大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个专篇。

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传统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

这些原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古代文论及文学创作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理论意义十分重大。

⏹“四家诗”:

汉人传《诗》者有四家:

韩、鲁、齐、毛。

前三家属儒家今文学派,毛诗则属儒家古文学派。

今三家诗均佚,而毛诗独传。

⏹“《诗》之四始,诗之至也。

”四始:

一种解释:

即风、大雅、小雅、颂,是王道兴衰之所由。

另一种解释:

《关雎》为国风之始;

《鹿鸣》为小雅之始;

《文王》为大雅之始;

《清庙》为颂诗之始。

(二)《诗大序》的主要内容

⏹1、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

⏹2、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3、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4、“主文而谲谏”

⏹5、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

三、汉代对屈原及屈赋的评价

⏹楚辞,是汉代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从淮南王刘安开始,到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等,都对楚辞进行过各不相同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依经立义”思想的重要影响。

⏹汉代评楚辞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楚辞在怨、在运用神话传说方面持肯定态度;

一是对之持部分否定的态度。

(一)贾谊《吊屈原赋》

⏹序曰: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已谪去,意不自得;

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赋首先从正面对屈原的处境表现悼惜,接着以龙凤、骐骥等来比拟被残害的贤者的命运。

(二)刘安《离骚传》

汉武帝爱《离骚》,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献之,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稚》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

惟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班固《离骚序》引)。

(三)司马迁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痈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传》)相似的命运和痛切的人生体验,使马司迁对屈原辞赋有深沉的共鸣,其评述也持别深切。

(四)扬雄、班固

⏹对屈原不遇明君自沉于江的遭遇,扬雄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悯其人,“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不过扬雄并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为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在人生准则上,班固主张明智保身,对屈原刚正不阿的品质加以非议,责怪他不能隐其才德以避祸,在文学内容上,班固反对通过作品批评统治者;

在文学形式上,班固对屈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奇异想象和独特手法并不欣赏;

而以不合经典为由加以否定;

在艺术风格上,班固显然认为屈原诗风过激,不合儒家“中和”之美与温柔敦厚之旨。

⏹班固《离骚序》: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恋不容,沉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