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916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

课内阅读

八年级下期现代文学阅读期末复习

《藤野先生》作者:

鲁迅

(第1~2段赏析)

1.作者为什么觉得“东京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2.“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赏析

答:

“这名目”是指日暮里。

“日暮”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它往往与悲伤、

愁苦的情感联在一起。

鲁迅去日本,只身处异邦,景物不同,风俗各异,

特别是远离亲人,实有“去国杯乡”之感,因而见“日暮里”三字便勾起了思乡之情。

3.句子赏析

(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生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答: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

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

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2)实在标致极了。

答: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

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

用“实在”

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

“遗少”的鄙夷和反感。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

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地痛苦心情。

(第4~5段赏析)

1.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为什么他却认为仅仅是“物以稀为贵”?

答:

这里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作者写在仙台的艰苦环境有什么用意?

答:

与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立志求学报国的决心。

3.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去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日暮里是因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水户是因为明的遗民朱舜水住过的地方,也是说国家衰亡。

(第6~24段赏析)

1.“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并不比中国早“暗示什么?

答:

日本的医学研究并不比中国早,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要到日本来学习医术,实属无奈之举。

2.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答:

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举止、声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

栩栩如生,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糊。

3.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

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4.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答: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

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

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我”的原因。

(第24~31段赏析)

1.请联系上下文所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答:

因为和所以不是因果关系,之所以这样用表因果关系的词连接两个毫无

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答: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

“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2.选文写了哪两件事?

这两件事分别对“我”而言又怎样的感受?

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这一段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

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

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

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

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

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正当此时又听到日

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文中划线的两个“他们”各指代什么?

答:

第一处指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第二处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4.“呜呼,我无法可想!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认识?

答:

"呜呼,无法可想"是表达作者对当时同学们的行为感到震愤,对自己无法制止感到愧疚,

对自己的国家的现状感到悲愤!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到底指何时何地?

“我的意见”指什么?

“变化”指什么?

答:

是指在仙台讲堂里看时事影片时;。

“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

6.“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

”中“偏”“也是”“还有”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写出了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愚昧的批判态度,

“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只是个别人,而具有普遍性。

写出了作者看到同胞不觉

醒的痛苦心情。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

答:

作者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折。

8.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因为作者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看客,

最重要的是改变精神,然而那时当然首推文艺,于是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9.以上文段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对作者有何深刻影响?

答:

文段集中写了电影事件。

电影事件深沉刺痛了作者的心,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致使他弃医从文,这也是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32~35段赏析)

1.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答: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

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我”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我”是终生难忘的。

2.课文最后一段的“良心发现”、“勇气”、“正人君子”分别指什么?

答:

“良心发现”指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心;“勇气”之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军阀政客。

《我的母亲》作者:

胡适

(第1~2段赏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绉绉:

文雅的样子。

庶祖母:

文中指祖父的妾。

2.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答:

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3.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

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不矛盾。

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做戏通。

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4.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

“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

5.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

第3~7段赏析

1.为什么母亲重罚我时却“总不许我哭出声来”?

答:

母亲训儿子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2.文中“每天天刚亮,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促我去上早学”。

这些语句平实、朴素,

表现了母亲对我怎样的态度?

对下文起了什么作用?

答:

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为下文发表对母亲的看法和抒发对母亲的深爱做铺垫。

3.引文中说“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我的慈母兼任严父。

结合文意回答作者为什么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举例子检验说明。

答:

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主要反映在对“我”学习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而慈在于当“我”生病时,她竟然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第8--13段赏析

1.“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句话中三个“如果”的连用,有什么作用?

答:

三个“如果”,都是用假设的语气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教育的感激之情。

作者当时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学者,然而他仍然谦虚的这样说自己在做人方面的态度,

这足以显示母亲对作者做人的重大影响。

2.“在这广袤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作者为什么用“混”?

“混”字与文段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

说自己“混”了二十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表达作者远离母亲后对母亲的怀念;

而没有人管束,,说明母亲对作者的教导帮助很大。

与“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相呼应。

3.文中“每天天刚亮,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促我去上早学”。

这些语句平实、朴素,表现了母亲对我怎样的态度?

对下文起了什么作用?

答:

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为下文发表对母亲的看法和抒发对母亲的深爱做铺垫。

4.试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三个“如果”的表达效果。

答:

如果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意在表明自己还不具备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

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体的语体特点。

总结性赏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

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作者对母亲的爱及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2.母亲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

母亲既严厉又慈祥。

她宽容隐忍、仁慈温和,但决不受半点人格上的侮辱。

3.本文从哪几个部分分别介绍“我的母亲”?

答:

分为教育“我”与处理家庭内部矛盾两部分。

分别写了:

督促“我”学习、教“我”做人;

打发债主、处理家庭矛盾、表现刚气。

4.找出一句对母亲总评价的句子?

答: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又是严父。

5.母亲怎样教育“我”?

体现了她怎样的品格?

答:

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只是“等到晚上人静的时,关了房门,

先责备我,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从内心感化了孩子。

母亲还常常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迁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做人。

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教育严厉又慈爱的品格。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

茨威格

1.课文前半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

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

从胡子、眉毛、头发、脸等方面描写其平庸丑陋的外表,这也是为了衬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