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教研教改Word格式.doc
《校级教研教改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教研教改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
况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A、人才培养模式B、专业建设C、课程建设√
D、实践教学E、教学管理F、自选项目
起止年月
2012.12-2014.12
申
请
人
姓名
张宗国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8.04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硕士/中国
所在
系部
名称
体育系
邮政编码
516007
电话
2529165
通讯
地址
惠州学院体育系
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2004.07-至今
体育保健学
体育系学生
800
2010.01-2010.07
运动生理学
210
2005.07-2011.12
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
300
运动处方
360
运动生物化学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获奖情况
2009.06
体育保健学:
校级精品课程
2009.10
广东省教育科学项目: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及控制研究
2009.12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以运动为核心的大学生“健康管理”
2010.10
惠州学院重点项目:
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组
总人数
职称
学位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14
3
10
1
8
主要成员
(不含申请者)
出生
年月
工作单位
分工
签名
刘晓辉
女
1969.06
讲师
惠州学院
完成论文
高宇飞
1961.04
教授
文献汇总
张明军
1968.06
刘玉
1984.09
问卷设计
王立民
1957.05
副教授
叶学球
1964.06
查阅资料
吴俊
1986.04
数据统计
史辰雁
1976.07
问卷调查
潘其东
1981.07
刘国钊
1971.08
纪纲
1976.06
李林
1984.07
助教
葛庆英
1981.05
李金焕
1984.03
二、立项依据:
(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项目的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是一门多课程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任务是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保健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生命科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探索运动对生命的生物学价值以及运动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
二级学科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卫生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运动医学监督、体育锻炼方法与评定、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等课程,其中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四门课程是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新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主干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在体育教学、训练、竞技、科研、健身、康复指导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这些理论课与运动实践密切相关,是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基础理论。
“运动人体科学”各课程具有联系紧密、层层递进、交叉渗透的特点。
例如,运动解剖学主要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对其影响,运动生理学主要阐述人体功能及运动对其影响,运动生物化学主要阐述人体功能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运动营养学主要阐述营养素及对人体的影响,体育保健学是上述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正是各课程间内容的交叉渗透性较强,导致在大纲制定、教材编写上部分内容难于取舍,各课程间内容重复过多。
例如,“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三门课程均有,且内容基本一样;
体育卫生学、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体育保健学三门课程内容重复率更高。
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精神指导下,突出课程模块化,增加选修课时比重,压缩必修课程学时。
例如,运动生理学由原来180学时,压缩到120学时,再到90学时,再到目前72学时,减少一半还多,体育保健学共19章内容,只有36-54学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优化与整合该学科各课程教学内容,既保证各课程间教学内容交叉渗透、层层递进,又可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完善了“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编写各课程教材又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现状分析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卫生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运动医学监督、体育锻炼方法与评定、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等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在体育教学、训练、竞技、科研、康复指导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这些理论课与运动实践密切相关,是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基础理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基础理论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体育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优化,主体的健康观念不断强化。
体育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体育运动技术,而且是全面传授身体锻炼知识和培养能力。
体育教学更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会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去强壮体魄;
减缓压力,愉悦身心,从而有效地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体科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精神指导下,课程突出模块化,小型化。
而运动人体科学各课程教材动辄500-600多页,20多章内容。
以体育保健学为例,最权威的是姚鸿恩主编的全国十一五统编教材,共计19章,530多页,安排36学时,每周讲一章都来不及。
运动生理学,高教版与体院版两大主板教材均在80万字以上,20多章内容,最多也只有72学时,并且,还包括近1/3的实验教学,按此现状均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普通高校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工作。
基础理论如此安排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重复严重:
“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三门课程重复;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内容,体育卫生学、体育保健学两门课程内容重复;
运动损伤急救、常见运动疾病及常见病的急救内容,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体育保健学两门课程内容重复;
运动营养基本知识内容,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两门课程内容重复等等。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为了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各自成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课程知识点缺少衔
接、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
前庭功能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测定实验、安静与运动时心率与血压的测定实验,运动生理学与体育保健学重复;
血乳酸的测定实验,运动生理学与运动生物化学重复;
杜列若夫联合机能试验,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三门课重复;
关节脱位复位方法,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与体育保健学重复等。
4、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缺乏沟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为了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各自成体系,既忽视了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层层递进的衔接关系,又存在教学内容严重重叠。
既浪费教学资源又降低教学质量。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具体改革内容:
1、“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下个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2、“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下个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改革目标:
1、完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下个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为后续“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下个各课程教材编写提供指导。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将“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下个各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给予归属与删减。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
1、由课题负责人召集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解读与说明。
2、课题负责人出台课题工作计划。
3、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学科特点进行任务分工。
4、各成员按任务分拿出工作设想。
5、针对各成员工作设想讨论课题整体工作计划。
实施方法:
1、搜集各课程的教材(以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为主)。
2、将各课程教材内容按目录整理到章节或三级标题。
3、列出各课程教材重复内容。
4、讨论各课程教材重复内容归属与删减。
5、结题
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
1、前期准备工作(2012.12-2013.02)
2、搜集各课程的教材(以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为主)
(2013.03-2013.06)。
3、将各课程教材内容按目录整理到章节或三级标题(2013.07-2013.10)。
4、列出各课程教材重复内容(2013.01-2013.12)
5、讨论各课程教材重复内容归属与删减(2014.01-2014.03)。
6、完成研究报告或论文(2014.04-2014.10)。
7、结题(2014.11-2014.12)。
可行性分析:
1、符合教育部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模块化、小型化的要求。
2、符合当前必修课课时逐步压缩的趋势。
3、课题组成员均担任“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下个各课程教学任务,尤其是主持人长期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
4、课题组成员已主持完成省市课题多项,完全胜任该课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