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834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具的设计部分.docx

茶具的设计部分

 

茶具的设计部分

前言

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茶是我们的国饮,用好瓷做好茶具饮好茶,实乃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事。

茶具已经做了几千年,新时代能否利用好的陶瓷材料和工艺做出些新的味道,设计创作一套精美的茶具,是我们陶瓷工作者常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茶壶,壶把一般都摆脱不了圆形或圆弧形,能否引入一点新的理念破一破传统的风格,是我们着手考虑的第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把蝴蝶的形状抽象成为壶把,创作了一套“蝴蝶泉”茶具,今将创作的思路与制作技艺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创作的指导思想

茶具的使用非常普遍,好的茶具设计创作必须要考虑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工艺性和文化内涵等要素。

1、艺术性

蝴蝶泉茶具,壶体呈女乳状,饱满浑圆,壶盖顶塑成花蕾形状,侧视为壶的最高点,整体稳定。

壶把取材于有“会飞的花朵”之称的蝴蝶,取轮廓线简化而成,轻巧灵动,有欲飞的感觉,与壶体的稳重呼应,形成了静中有动的感觉。

壶嘴略高于壶口,壶嘴上侧斜向上,意欲使人联想蝴蝶欲飞的感觉。

壶把的高点及盖顶,俯看,形成“三山一线”。

主画面采用蝴蝶和牡丹花装饰,进一步强化了蝴蝶的概念,丰富了壶体的装饰,蝴蝶与蝴蝶把呼应,牡丹与壶嘴呼应,牡丹靠近蝴蝶把,蝴蝶靠近壶嘴,既考虑了呼应关系也考虑了疏密关系,花面和谐。

2、实用性

茶具是日常用品,其实用功能自然要充分考虑。

传统茶具多采用圆弧状把子,主要是考虑到使用的舒适性,改用蝴蝶状把子,使用时会不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是很难使用呢这也是笔者最初有所顾虑的因素,后来经与人手的比照,感觉应该不会产生不适,这是因为壶体较小,容量为150毫升,倒满水后重量为370克,如图1所示的持壶方式会比较舒适。

 

                          图1 持壶方式

3、工艺性

茶壶的设计,还有充分考虑其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性能,在保证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要容易制造,而且做工要体现工艺之美。

蝶形把,比一般的壶把多了一个粘接点,在工艺上增加了难度,但因三点较近,其重心距离壶身较近,不会造成壶身的变形,而且把子的弧度较大,即使略有变形也不影响设计的整体效果,所以成品率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粘接点而下降。

4、经济性

茶具总归是件日用品,其制造的经济性必须要考虑,如果制作难度极大、成本太高则很难称得上是上好的设计。

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性,本设计采用白度较高的优质细瓷,采用二次烧成工艺制作,制造成本虽略高,但与其所产生的价值相比却是可以接受的。

5、文化内涵

品茶、赏瓷是件很有文化品位的事情,仅仅瓷美似乎还不过瘾,如果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则是美上加美。

此茶具名为“蝴蝶泉”,就是希望用此茶具者,在喝茶时能够联想起徐霞客先生写的《蝴蝶泉》中的胜景,品茗的同时,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为此,作者还题诗一首,“蝴蝶泉水清又清,玉瓷盈手益品茗。

一壶一盏一世界,蝶舞泉涌心自宁”。

二、茶具各部分的设计制作

1、整体构成

为便于说明,将茶具主体各部分名称标注如图2所示。

图2 茶具主体各部分的构成

2、壶体

壶身整体呈乳状,饱满稳定,易于成形。

本设计中,壶体有壶身、口沿、茶滤、壶嘴、壶把、底足、壶底等七处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A、壶身

壶身为空心注浆,为表现其饱满的造型和精美的做工,壶身成形应采用离心注浆的方式,注入泥浆时不得溅起泥浆,且在注入过程中不得有断浆现象,控浆后回浆要均匀,壶身内部不得有泥绺或疙瘩。

脱模时,需用手掌托住壶身,不得有手印痕迹;打孔时,不得将壶身按扁,或有手印,简言之,成形过正中壶身不得有损伤,壶身要圆滑规整。

B、口沿

为保证口沿的规整,本设计在口沿部最高处略微突起,如图3所示,以强化口部的规整度,口沿的模具采用一体化的子口模具方式,旋转竖式割口,口部圆滑规整。

图3 口沿部的设计

口部尺寸烧成后直径为37mm,可以伸入二指清理茶叶、清洗茶垢。

为避免口部无釉,长期使用后,容易结茶垢不易清洗的现象,此处做全釉处理,即素烧后壶体整体施釉,再进行釉烧。

C、茶滤

传统茶滤一般是采用在同圆壶身上直接打孔图(4-a),或者是在壶身上开孔,再粘接半球状茶滤的做法(4-b),本设计将茶滤设计为在壶身上向内凹陷半球状,再打孔作为茶滤,如图(4-c)所示。

这样的好处是,比在同圆壶身上打孔,增大了茶滤的面积,减小了茶叶堵住茶滤的概率,增大了茶滤的出水量。

同时,比粘接半球状茶滤,减少了一道粘接的工序,减少了造成变形的几率。

图4 茶滤的设计

D、壶嘴

壶嘴设计注意了口部、嘴身、根部三处,壶嘴设计整体要流畅,根部把水收集起来,嘴部设计要注意回水处理。

为此,在壶嘴口部下沿起一条7mm长、宽高各1mm的线,水磨修坯后较圆滑,可有效地防止回水,如图5所示。

为了美观,本设计壶嘴口部略高于壶口5~7mm,实际使用时,并无大的影响。

5 壶嘴的设计

E、壶把

壶把的设计采用蝴蝶翅膀抽象而成,此为本设计的主要特色之一。

壶把采用实心注浆,烧成后,把宽12mm、厚4mm,持用舒适。

本设计中,壶把的粘接点虽然比一般茶具多了一个,但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壶身的半球状结构以及壶把的重心距离壶身较近,不易造成壶身变形,且三个粘接点较近,线形为弧状,本身就是仿生的,即使有轻微的变形也不易察觉,粘接容易。

F、底足

考虑到美观和工艺性能,底足做了特别设计,如图6所示。

从美观上来讲,底足微收,可以使饱满的壶身不觉得蠢笨,感觉壶体完整性好。

从制造工艺角度考虑,施釉后,此处的釉可以整齐的擦掉,易于生产。

底足内侧起一条线,主要是为了使人感到底足做工精致、美观。

足的设计

G、壶底

因壶体底部较大,考虑到坯体在烧成过程中会出现“塌底”的现象,所以模型设计时壶底整体上拱幅度较大,这样烧成后,底部会下塌而形成部分平面,正好适合贴底标,如图7所示。

当然,底部也可以做成梯状底,但是,考虑到回浆时,太多的平面容易造成泥绺,所以还是采用弧面为好。

3、盖子

盖子设计制作注意了以下几点:

A、盖身

盖身采用双开模注浆成形,盖身上面为一片模,这样模缝在盖沿部,修坯时,很容易修掉,盖身表面很光洁。

为便于进气,在粘接盖钮前,要在盖身中心打孔。

B、盖钮

盖钮设计为含苞待放的花蕾,为减少模缝,采用上下开模,模缝在盖钮中部,很容易修去,不易察觉。

盖钮粘接前,要打孔,以便于进气,出水流畅。

粘接盖钮时,沾浆要均匀,用力要均匀,要粘正,避免歪斜。

C、盖沿和盖口

盖沿和盖口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与壶口、子口间隙的配合,还要考虑烧成变形的因素。

间隙太小,如盖子在烧成过程中出现变形则很难盖上,或很难取用;间隙太大,在使用时,盖子很容易掉落。

同时,盖口的高度要适当增加,倒水时,不易滑落。

本设计子口与壶口总间隙为1mm,烧成后盖口高度为9mm,自然倾斜65°盖子不会脱落。

D、气孔

壶盖上的气孔非常必要,设计制作中要特别注意。

气孔太大影响美观。

气孔太小,通气效果差,而且在制作时,容易被釉料堵住,失去制作的意义。

在扎孔时要注意扎孔的部位和手法,盖身要在中心,盖钮要在底侧,孔径为2~3mm为宜。

当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不打孔。

一般做法是在壶盖内侧(或者是壶体口部内侧靠近壶把处)做成凹槽或波状,使壶盖和壶身口部产生气流通道,达到倒水时可以换气的目的。

4、杯子

与壶体设计相呼应,并考虑到使用因素,设计了带把和不带把两种。

杯身设计基本是壶身翻转后的变形,口沿部起一条1mm左右的细线,一是考虑外观显得精致,二是使用时,可避免烫手,烧后直径57mm,与男性手指自然持杯的尺寸相适应,适合男性使用。

有把杯的杯把设计成蝴蝶翅膀状与壶体相呼应,杯把呈片状,适合两指捏用,不烫手,适合女性使用,如图8所示。

5、附件及设计的延续

考虑到工夫茶具体量较小,一般使用茶托,没再单独设计瓷质托碟。

当然,工夫茶具还有许多配件要一一设计,考虑到是以茶壶为例对茶具设计“技和艺”的探讨,其他附件不在此展开。

几种配饰方法如图9所示。

三、装饰

本设计装饰采用高温釉中彩花纸做装饰,花面为牡丹花和蝴蝶,进一步强化了主题。

牡丹花靠近壶把部,蝴蝶靠近嘴部似落似飞,与蝴蝶把相呼应。

考虑到饮茶人要的是清雅的感觉,所以在嘴、把、钮等部位未再做复杂的装饰,只是稍作点缀而已。

有把杯杯把用蝴蝶翅做装饰,无把杯干脆不再装饰。

型为主、花为辅,佳茗美器。

对此器型的装饰可以有很多的变化,既可以使用彩绘的手法,也可以采用浅浮雕的办法并施以青釉装饰,如图10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具设计时,除了其艺术性,还要充分考虑陶瓷制作工艺的特点以及人体工学,要使设计的作品便于使用和制造,同时,最好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蝴蝶泉工夫茶具的设计创作只是作者的一次创作尝试,是作者在陶瓷设计创作中对“技与艺”的一点粗浅体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反复推敲,希望通过交流,争取在今后的设计创作中能有更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