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4818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7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主题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5种方法)

(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时,月面缺损的部分边缘是圆弧线的。

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结果:

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

2、地球仪和地图

1)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也称子午线。

(地球仪)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知道地球东西半球是以东经(E)1600和西经(W)200来划分的,从200W向东到1600E为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00)来划分的,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看天体的平面图应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和经纬网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平面示意图

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也叫地图的基本语言)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描述事物越粗略;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描述事物越详细)

地图上的方向有三种表示方法:

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箭头的方向为北),一般定向法(面朝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一)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20XX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0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月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二)四季的星空

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

地球——月亮——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

月亮——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

(2)三者成垂直时:

(如右上图)

月亮地球——太阳

(上弦月初七初八)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月亮

4、月相变化的规律:

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

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

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

 

农历节日与月相:

春节(正月初一:

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

满月)端午(五月初五:

近上弦月)

中秋(八月十五:

满月)重阳(九月初九上弦月)腊八节(腊月初八:

上弦月)

7、日食和月食:

(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

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5)太阳系

太阳系的总体构成: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

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6)公转

地球公转图:

 

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作为根据。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既通常所说的一年。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是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太阳高度变化情况:

(对于北半球来讲)

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N23026/——S23026/),春分时节,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随着季节的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时节,直射点在赤道,冬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大;春分昼夜等长;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小;秋分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的高度变小。

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

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

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

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银河系和宇宙

宇宙:

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

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

 

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

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

 

 

 

 

 

 :

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

”这样,空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