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错过 课堂教学实录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错过 课堂教学实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错过 课堂教学实录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日战争时期。
对。
记住这个背景。
现在我们来先欣赏一个朗读视频,欣赏完后你来评评这个朗读者的水平。
(师放完整的朗读视频)
好。
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我觉得不错,挺有感情。
朗读者很有激情,还是很打动我的。
你用了一个词语“还是”,我觉得有点儿勉强啊,为什么不是“非常打动我”呢?
我就是觉得这个朗诵还有点儿欠缺。
朗读者从始到终都在激情状态,有点儿缺乏抑扬顿挫。
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朗诵者显然自己很感动,他的感情一直在高潮,我觉得处理得还不是很完美。
老师很佩服你们,不仅提出了反面意见,而且用词还很注意分寸。
老师也有同感。
我要给这个朗诵评分的话,我想可能给80分左右。
为什么有了激情还会处理不好呢?
因为这个朗读者还没有真正读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还没有真正读懂艾青。
同学们,这首诗语言非常浅显,小学生可以读,初中生也可以读,但是我们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重点班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来读这首诗,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够真正走进艾青的心灵深处。
请大家先快速浏览全诗,看看艾青在诗中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生答:
农夫、小妇、母亲、垦植者……)
再找找,诗人是用什么样的人称去称呼这些人物的?
他们
你们
我,我们
你,你们
这就怪了。
按一般道理,诗人的主体并没有变,那人称就应该是一致的。
可是为什么在同一首诗中人称却在不断地变化呢?
这变化当中是不是就有诗人情感的奥妙呢?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这些人称代词入手。
第二部分:
美读品味
【投影】
那丛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几句。
(一生读)
读的时候发现有什么别扭没有?
有。
好像“你中国的农夫”的“你”字有点儿多余。
对,没有这个“你”诗句表达的意思也是完整的。
可诗人偏偏用了这个字,我想诗人一定有他的用意。
请你尝试着用朗读处理一下这个“你”。
(生读,重读“你”,并着意停顿)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我想强调这个“你”,我感受到诗人在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心很痛,很着急,有点儿不忍心不相信,这么大的雪还有农夫在外面奔波。
我觉得也可以轻读这个“你”,更能够表现心疼,把重音放在“中国的农夫”上。
你来试一试。
(一生读,轻轻地读“你”,而且读出了颤音。
另一生读,在“你”字后加上了一个轻轻的“啊”延长,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
读得好!
这是心疼的询问,这是不忍心的询问啊。
来,齐读。
把你的情感送到“你”当中去。
(生朗读)
好一个“你”,好一个“你啊”,这一声“你”,我们听到了诗人内心的焦灼和痛楚已经像大雪一样纷纷扬扬了啊!
再看下面这个“你”。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这里也是“你”,请问,又应该怎么读?
(两个学生分别读,一个重读“啊”和“你”,一个轻读“啊”和“你”)
我记得刚才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的处理是读得很重的。
大家议一议,“——啊,你”重读还是轻读好?
我觉得应该重读,要表达出诗人的义愤填膺。
我也觉得应该重读,表现出诗人的惊讶,不相信那位少妇受到了践踏和凌辱。
这样,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平日里大家非常信任的,比较成熟的,特别是让班上的女孩儿感觉有安全感的男同学来读。
(众笑,推荐。
一男生站起来)
孩子,据说你是一位成熟男性。
假如此刻,那蓬发垢面的少妇就是你的亲人——你的姐姐、你的妹妹、甚至,是你的爱人,请问,你会怎么样去问她。
(生读,读得很轻很轻,众鼓掌)
大家都觉得你读得很好。
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我觉得这个地方绝不能够义愤填膺地吼出来。
诗人当然是愤怒的,但是,面对一个受到欺辱的女性,他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怜惜。
他的心理应该非常复杂。
想问却不敢问,想问却不忍心问。
所以,他问得小心翼翼,只有那种迟疑的唯恐再次伤害了这个女子的语气才最准确,最符合人性。
(生鼓掌)
孩子们啦,我们常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时候极度的悲哀和极度的愤怒都不一定非要通过响亮的声音表达出来啊。
我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女孩子们,你们推荐出来的这个男同学是未来也值得你们选择的(众笑,鼓掌),因为他不仅懂得弱者的心理,而且他还懂得女性弱者的心理啊!
(众笑)
来,孩子,你再来读一读,教教大家,也教教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他有激情但没有柔情,他是一个爱国者但还不是一个最体贴的男人啊!
(生动情教读,全班一起读)
这里的一声“你”,是柔情万转的一声“你”,是千回百折的一声“你”啊!
同学们,这一声“你”,非经历沧桑或者洞穿人生之人不能读得到位啊!
请继续看——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人称变化了,变成了——
我们!
,
怎么读?
(先后有五名同学起来深情朗读“我们的年老的母亲”一句,老师不断强调重读“我们”,并指导朗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从这变化了的“我们”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读出了诗人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怜惜。
诗人完全和人民融合在了一起了,他把所有受难的母亲都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是啊,同样是面对女性,爱母亲和爱姐妹总还是有些不同吧,同学们,你们怎么用朗读来表达这个不同?
对姐妹是怜惜,对母亲,还应该有敬爱。
读这个“我们”,要读得有热度。
要读出一种誓死保卫母亲的坚定,要给天下所有母亲以安全感。
要读出生为人子却无法保护母亲的心酸。
是!
我们愿意为母亲挡住一切的苦难,我们愿意为了拯救母亲而付出一切。
读这个“我们”,不在于声音要多么大,而在于读得热,读得深切,来,再读……
(组织生读,读得感情饱满)
人称从“你们”变化到“我们”了,接下来呢?
同学们,好好体会啊,艾青情感的流转是怎么样的!
接下来请继续读。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同学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多么热烈多么挚诚的称呼啊,诗人为什么不把这个称呼坚持到底,突然又换成为了——
来,边读边想。
我觉得“他们”一下子就拉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的距离。
感觉准确。
可是按照我们前边分析的,诗人是要和受苦受难的人们融为一体的啊,可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偏偏却要拉开距离呢?
我觉得这个时候诗人就像是一个证人,在为垦植者们的悲惨命运作证。
有道理!
当事者如果和证人适当拉开距离会让证词更有说服力。
我还感觉到有这样的一种意味,诗人内心很不安,垦植者们失去了一切,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可是诗人自己还没有,诗人为自己和“他们”的命运不同而悲痛。
我感觉到了诗人的惭愧,诗人因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比垦植者们好而惭愧。
从前面的诗句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当时诗人也经历了“流浪”和“监禁”几乎是流离失所了。
诗人和垦植者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感受到诗人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融为一体,同样地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拉开距离。
不管是远是近,都是因为内心的疼痛和责任感,都是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
所以诗人在诗歌的结尾才问: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人称的变化折射出诗人一种自觉。
这样的自觉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何等的珍贵。
因为,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他已经主动超越知识分子的身份,或者说他已经主动地脱下了知识分子的外衣,而以一个普通的平民身份来观察和感受生活了。
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何等的大觉悟大担当啊!
除了直接写人以表达感情,诗人笔下的很多景也耐人寻味,直抵人物的内心深处。
比如诗人写到了冬天的风。
1937年的寒冬的风啊,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风
像一个疯狂的暴君
扬着他威严的权杖
声竭力嘶地
发号司令
(组织生读)
写得好不好。
写得不错。
当然写得不错,想象力很丰富,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不是?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可是诗人是这样写风的。
谁写得更好?
我觉得艾青比老师写得好。
因为老师写出了残酷,而艾青写出了悲凉。
孩子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这个老妇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啊?
乞丐的形象。
在抗日战争年代,乞丐的形象就是——
平民的形象。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连风都是乞丐的形象,那么在艾青的眼里,首先是什么人最先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填满了他的心灵啊?
是人,是在战争中饱受忧患的人!
对,是饱经忧患的平民啊!
同学们,再看——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仅仅是人吗?
来,同学们,请读这几句。
(生读)
这是艾青眼中的中华大地的形象。
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把诗歌中描绘的景象表现出来。
(生表演,体会)
我们中华大地又是什么形象啊?
也是乞丐的形象。
同学们,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土,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民啊。
当时的艾青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片贫瘠的伤痕累累的土地,面对着这土地上可怜的百姓,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组织学生朗读,特别指导学生努力读好第一、二句)
哪个词语应该重读才能够最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情怀?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的“也”。
(再反复指导学生读好这个“也”)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好“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两句)
同学们,综合刚才我们的朗读和讨论,从人称的变幻,从景物的描写,从作者的呼唤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艾青?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