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762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说课详稿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探讨神话传说、甲骨卜辞、文字史料的价值,通过史料分析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采用情景创设法,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重难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导入:

以“历代王朝歌”提问学生,一方面回顾初中知识,形成衔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整体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并作为时间坐标进行后续政治史的学习。

讲授: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

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甲骨文、占卜。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

西周建立(BC1046,武王伐纣)

2、目的:

(展示西周疆域图,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西周统治区域,巩固西周统治。

3、内容:

分封对象;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展示原始史料,引导学生去提炼信息)

4、影响:

引导学生从当时和后来两方面去归纳。

三、宗法制(既然是王位继承制,谁来继承?

当时没有计划生育?

引出宗法制目的)

1、目的:

解决王位继承问题,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2、内容:

嫡长子继承(最大特点),其余诸子分封。

(1)通过题目加深对嫡长子的认识和理解;

(2)多媒体演示宗法制的树状图,总结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3)对比分封制和宗法制,锻炼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作用:

当时:

保证内部稳定与团结;后世:

祭祖、宗祠、家谱等现象。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导入:

多媒体展示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设问:

同学们,大家知道此诗歌称赞的是谁吗?

他是如何在战国的风云中脱颖而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

又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原因:

联系初中知识,简单分析,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总结。

2、统一过程:

链接《秦灭六国顺序》,通过这张图片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学生印象。

3、统一意义: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直接总结,引出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由来;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制度的本质;(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相关史料,依据问题,让学生逐一寻找答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秦朝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的名称和职权(运用《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关史料,让学生总结出相应答案)

3、郡县制:

(1)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

(2)重点提醒:

秦朝推广郡县制。

(3)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4)然后让学生对比秦朝政府组织图和西周分封制图,分析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进而总结出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

4、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除了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外,同时,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课件展示】其他统一措施。

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辩论赛)

过渡:

打开秦朝疆域图,秦朝疆域非常辽阔,这要归功于秦始皇。

但我们也只知道,秦朝二世而亡。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

辩论赛:

正方: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反方:

秦始皇是一位暴君。

(提前布置一些任务)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中。

总结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①扩大了统治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②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讲读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使学生对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激发爱国情怀。

使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难点: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宋代分割相权的举措,行省制;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设计:

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讲授:

鉴于人民版教材本章节的知识比较散碎,在实际授课中,我准备按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大块梳理相关知识点。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

(补充材料说明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认识汉武帝设立“中朝”的目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形成发展:

创设于隋,完善于唐。

(2)三省的职责与运转机制。

(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认识到政事堂设立的重要性)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保证皇权独尊;提高行政效率。

(对比西方三权分立,体会古人的政治智慧);(引导学生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

3、宋朝分割相权的的举措。

(列表明确什么机构分割宰相的什么权利)

4、结合上述史实归纳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二、地方政治制度: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查询的自己家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来引入地方行政制度)

1、汉初郡国并行制(教材中没有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大量史料以讲解)

(1)时间:

多媒体展示汉初的地图,方便学生直观认识这一制度;

(2)内容: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一些刘姓诸侯王。

(3)结果:

导致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重点强调)。

(4)解决办法: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小贴士:

推恩令);

2、汉武帝后期实行监察体制

3、元朝行省制度

(1)原因(出示元朝的疆域图,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有效管辖?

(2)内容:

全国十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腹里、宣政院,边缘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

(3)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一、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探究二、列表对比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加深对三种制度的理解)

4、结合上述史实归纳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三、选官制度:

1、给出四段史料,结合书本让学生讨论,这四段史料分别反映的选官制度及标准。

2、知识表格化,带领学生完成表格:

时间、选官制度、选官标准。

3、科举制的影响(体现出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积极,消极;);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当时,后来)。

(中国的科举制要比西方的文官制度早几百年,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教法、学法:

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导入: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其实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有违史实。

因为明朝宰相制度就被废除了。

那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体现在那些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

讲授: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卡片,引导学生归纳原因)

2、内容:

废丞相,权分六部,宣布成为定制。

3、评价: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繁杂政务集于一身。

(一分为二评价历史现象)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通过一张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向同学们进一步介绍内阁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之后通过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的一句话引导同学们思考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

1、形成发展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明宣宗取得票拟权。

2、地位特点:

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也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重点强调)

(对比明朝的内阁和英国近代的内阁;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来源于中国明朝的政治创造,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三、清朝设立军机处

(首先我将呈现两张图片和两段材料,一段是关于皇太极和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另一段是关于雍正帝和他所设立的军机处,两相对比,让同学们理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的区别,并顺势引导大家进入军机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三则史料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概括出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时间、原因、职权、特点、影响

四、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运用中外材料对比引导同学们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体会专制到民主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1、积极:

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2、消极:

造成政治腐败;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节课是专题一的最后一课,我将运用图表法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