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7079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Word文档格式.docx

  要点三胁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要点三胁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要点四胁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首辨在气在血2.次辨属虚属实

  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次辨属虚属实

  气滞、血瘀、湿热为实证。

病程短,来势急,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

  阴血不足,脉络失养为虚证。

病程长,来势缓,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象。

  要点四胁痛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

  基本治则——疏肝和络止痛。

  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

  1.临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

  2.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要点四胁痛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

  2.肝胆湿热

  3.瘀血阻络

  4.肝络失养

  证候主症: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等。

  加减:

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

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

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等。

1.兼见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

2.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等。

  复元活血汤:

柴胡栝楼根当归红花

  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可见积瘀肿痛——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

2.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癥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养阴柔肝。

一贯煎加减。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等;

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等;

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

  要点五预防调护

  1.胁痛皆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胁痛的发生有着要重的作用,注意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

同时尤应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之品。

  2.对于已患胁痛的病人,应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

  【A1型题】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

  A.疏肝理气止痛

  B.清热利湿止痛

  C.祛瘀通络止痛

  D.养阴柔肝止痛

  E.疏肝和络止痛

 

【正确答案】E

  【B型题】

  A.血府逐瘀汤合鳖甲丸

  B.一贯煎合金铃子散

  C.复元活血汤合硝石矾石散

  D.乌梅丸合大柴胡汤

  E.龙胆泻肝汤合硝石矾石散

  1.蛔虫阻滞胆道所致胁痛方选( )

【正确答案】D

  2.胁下积块、瘀阻肝络所致胁痛方选( )

【正确答案】A

  3.湿热砂石阻滞胆道所致胁痛方选( )

黄 疸

  要点一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病因病机示意图

  

  要点二黄疸的病因病机

  

(一)黄疸的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

  

(二)黄疸的病机

  基本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

  病位—脾、胃、肝、胆。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

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

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

  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久则正虚邪恋。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

  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要点三 黄疸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要点三黄疸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

  1.阳黄与阴黄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黄疸与萎黄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

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要点四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3.胆囊结石

  

(二)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急性溶血或危象时可有深度黄疸,脾肿大,贫血征,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清总胆红素(TBIL)<85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35%,粪色深,粪中尿胆原增加。

  2.肝细胞性黄疸

  黄疸轻重不一,急性肝炎时多短暂,胆淤时有瘙痒,可有肝区隐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大,血清总胆红素(TBIL)<170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35%,尿色加深,尿中胆红素阳性,血清转氨酶多明显上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不能纠正。

  3.阻塞性黄疸

  结石引起者黄疸急起,多在腹痛后出现,癌肿引起者黄疸缓起,呈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170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35%,尿色加深,尿中胆红素阳性,粪色变浅,呈陶土色,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上升。

  要点五 黄疸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YJZ总结

  1.首辨阳黄、阴黄。

2.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

3.辨阴黄之病因。

4.辨黄疸病势轻重。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

  阳黄热重——黄疸鲜明,发热口渴,苔黄腻,脉弦数。

  阳黄湿重——黄疸不如热重者鲜明,身热不扬,口黏,苔白腻,脉濡缓。

  阳黄胆腑郁热——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阳黄疫毒炽盛——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3.辨阴黄之病因

  寒湿阻遏——黄疸晦暗如烟熏,脘腹闷胀,神疲畏寒,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脾虚湿滞——黄疸色黄不泽,肢软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4.辨黄疸病势轻重

  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情加重;

  黄疸逐渐变浅,表明病情好转。

  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

  黄疸晦滞,烦躁不安,为逆证、病重。

  要点五 黄疸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

化湿可以退黄。

利小便,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

  湿热——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

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

  寒湿——健脾温化。

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要点五黄疸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阳黄

  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黄疸消退后7.湿热留恋

  5.寒湿阻遏8.肝脾不调

  6.脾虚湿滞9.气滞血瘀

  阳黄——1.热重于湿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山栀、大黄)

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等。

1.如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

2.如热毒内盛,心烦懊恼,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3.如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

  阳黄——2.湿重于热

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