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 人教部编版.docx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 人教部编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落花生人教部编版
2、落花生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作者详细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赞美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分得清文中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
理解“播种、吩咐、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明白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字词的方法,提高识记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关花生的童谣,导入课文。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童谣吗?
现在老师就给你们展示一个,请同学们学着唱一唱。
(课件出示童谣:
“绿叶子,小黄花,沙土地下安了家,安了家。
等到花落地呀,地下生出好多胖娃娃,胖娃娃。
”)童谣里唱的是什么呢?
(学生答。
)对,是花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教师板书:
落花生。
)
明确: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过渡,引出新课。
过渡:
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
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
192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曾留学美国、英国。
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他创作的小说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翻译了《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文学作品;编著有《印度文学》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了解背景:
本文的创作与作者的父亲有关。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曾是清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面对侵略,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台湾沦陷。
出于爱国之心,许南英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
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
所以,许地山后来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
(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加色的字。
)
半亩播种浇水吩咐茅亭榨油爱慕矮矮地便宜石榴
◆识字方法:
“亩”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识记;“播、浇、榨”可结合动画演示的方式来识记;“亭、榴”可结合具体的图片来识记;“吩、咐、慕”可结合其形近字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
“榨”是翘舌音,“亭”是后鼻音,“榴”是边音。
◆需注意的字形:
“浇”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写成“戈”;“榨”右上部是“穴”,不是“宀”;“慕”下方是“”,不要写成“小”或“”。
辨字:
浇——挠——绕咐——附慕——暮——幕
(2)掌握多音字,学会运用。
巧记:
“便”仅仅在“大腹便便”“便宜”中读“pián”,其余都读“biàn”。
运用: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便(biàn)利店,里面的东西很便(pián)宜,大大方便(biàn)了人们的生活。
(3)理解词语。
(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
预设: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提醒学生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开拓扩展。
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开辟)
②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吩咐)
③喜欢羡慕;喜爱倾慕。
(爱慕)
4.学生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词语的意义,有词典上记载的固有含义,也有受语境制约产生的临时含义。
因此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时,就应当既联系语境,又结合它固有的含义来进行。
3.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①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
②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其中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
③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
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步骤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
④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却很有用。
)
⑤本文看似在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过渡:
刚刚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我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
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看上去不起眼的落花生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内在美。
我们也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为身边的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落花生的内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又是怎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的?
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究。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
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识记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在朗读父亲的话时注意到了人物语气的变化,真不错;在理解词语时可以当老师的小助手了;还有总结段落大意时总能做到简洁、准确。
希望大家能够向他们学习,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好学的好学生。
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理解新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住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
2.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
(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
)
示例:
师:
上节课上,我们读课文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同学们能不能看一看图片,说一说花生的特点呢?
生:
花生可以用来榨油,而且味道很美。
师:
对,你说的是花生的用途。
还有呢?
生:
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不是挂在枝头上。
师:
这个特点正是作者高度赞扬的。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石榴、苹果、柑橘、荔枝、桃子……,一个个将鲜美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而花生却默默地把果实埋在地下,成熟后便将果实奉献给大家。
这不正是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人的精神写照吗?
文中的父亲就对花生做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评价,我们也去听听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
疑问示例:
(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
(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过渡: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于语句理解的,有关于课文结构的,也有关于写作方法的,可见大家在阅读时都在积极思考。
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解决疑难。
(1)品读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的内容。
(此部分为略写的内容,教师简单带过即可。
)
①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A.思考:
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明确: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B.圈画出这一段中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想象“我们”种花生的过程。
预设:
学生找出了相关的动词以后就不难想象出种花生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
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有“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C.先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居然”一词的含义,再通过句子给出的语境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预设:
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猜测“居然”的意思,再查阅字典确定其准确含义。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在何种具体情境下适合使用该词,并进行造句训练。
明确: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
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
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惊喜的心情。
②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内容。
A.朗读指导:
读母亲的话时要读出高兴和期待的语气,体会收获花生后的喜悦心情。
B.怎样理解“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这句话?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