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672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doc

十陋室铭

一、目标导学

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2.二读课文,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

“何陋之有?

(三)解析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陋室的什么特点?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与写作者的陋室有什么关系?

 

5.引用孔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文章的这种写法叫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          )

⑸无案牍之劳形(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

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二)课内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②斯是陋室( )

③谈笑有鸿儒( )④)无丝竹之乱耳()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

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

就不陋。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