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6239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文档格式.docx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

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C项。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

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

故A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答案】A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而在政变后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王,目的是为这次宫廷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

故D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D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

“近代科学家”、“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这说明恩格斯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而1543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

选择A项。

29.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项。

【答案】B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并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

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其他三项均对材料理解片面。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选择D项。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注意关键信息是“直接原因”。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灾难连连,要重建欧洲只能走联合统一道路。

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相比,遭受战争的伤害更大,这是它们率先联合的直接原因。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

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

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选择D项。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②③④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以来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四幅图中的含历史信息,可以用找基法。

解读四幅图片,只有图①出现了奥匈帝国,据此判断图①是一战之前的情形,其余三幅图都出现了奥地利或匈牙利,是一战之后的情形,据此判断选择C项。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新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

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考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注意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

(2)问要充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准确分析晚晴海洋利用的变化,并结合当今时代主题,以史为鉴,立足未来得出启示。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以民间交流为主;

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

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

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

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

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