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89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2.docx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12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考场、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每题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材料分析题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答案不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48题,48分)

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规律,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大家都强制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道B.甲—道,乙—儒,丙—法

C.甲—儒,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2.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4.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A.春秋战国B.汉朝C.隋朝D.唐朝

6.《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对此,老秀才言:

“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

”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作者此作意在()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7.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8.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10.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

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1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2.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9—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4.李大钊说:

“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

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1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

“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

”这项发明是()

A.指南针B.火药C.造纸术D.印刷术

19.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这一风格的是

 

A.《清明上河图》B.《鹳鱼石斧图》C.《墨梅图》D.《步辇图》

20.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21.“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22、“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23.说“诗言志,歌咏言。

”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C.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24、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二者的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25、奶奶不断唠叨:

“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

26.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27.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28.“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

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9.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30.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作用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31.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B.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沉沦史

C.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探索史D.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抗争史

3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首先社会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33.有人认为:

“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秀清),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你认为文中的“主题”应该是()

A.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重建汉族政权

B.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C.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