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876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最新版Word下载.docx

3910户,16151人。

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

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

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

南唐保太11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

明代曾称为石塘市。

清属旌孝乡。

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

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

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

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

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

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

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7月,石塘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屯田庄,县东石塘。

五代间,民皆屯田,耕战两便。

屯田寨故基存焉。

(铅书说苑拾遗)屯田者,设以寓定也。

官民田之外另有备者也。

兵制以来尚矣。

铅山自五代间,则有屯田,庄民皆为屯,屯于石塘。

耕战两便,一方无虞。

(〈铅书赋役屯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宋为屯田镇。

(《铅山制置表街市》)

铅山惟纸利天下,。

从宋元以来,石塘因盛产毛竹而手工造纸不断兴起,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业。

纸茶工达五万余众。

明《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对铅山石塘的纸业做过专门的描述。

其时铅山的纸槽几乎遍及全县乡村,仅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五百,各槽帮工一二十人。

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大纲》说到了铅山纸业和上海的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景德镇(制瓷业)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

如这里的复生源纸庄、查安泉纸号、赖永祥纸行都是自主经营从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

生产加工的连四、上关、毛边、贡川、京川、毛六、毛八、放西等间手工业造纸的重点区域,又是县内及邻县纸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也就成了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

由于石塘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方繁华的古镇。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塘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以水电、造纸、竹编、草编工艺为主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财政税收在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

现在,石塘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3收入达2500元。

全年财政收入189.74万元。

二、资源描述

(格局演变与布局结构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文物古迹情况市政设施情况环境质量情况)

古镇石塘,素有小苏州之美誉。

这里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墙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沟。

现仅存两处城门一处城楼。

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坐落有致。

呈丰字形的三里长街,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

葱笼叠翠,峰峦逶迤的群山环抱着古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石塘河(古称槐溪河)沿着镇西向北流去。

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三条街道。

中街和港沿是两条商业街,坑背街道一侧是明代修筑和开挖的官圳,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

或偎依着屋角街沿或隐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过。

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官圳,就这样流淌了好几百年。

每间隔几家就有一处埠头,洗衣提水极为方便。

许多人家的外墙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进院,方便了卫生和消防。

这种民居格局,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涉足者来此无不心旷神怡、忘返流连。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确不俗。

这里的店铺建筑仍保留着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是店堂,后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充分显示那个时代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店屋的门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将店屋敞开,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有一个伸出屋巷的小阁楼,下达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高大的封火墙把街区分隔出52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

有不少富户豪宅,大门气派宏伟,石雕美观精致,屋檐飞梁柱石的图案或镂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简洁。

厅堂面积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为处理家政和礼待宾客的正经场所。

大厅两侧的房间谓之正间。

正间旁边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厢房。

有的还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门对天井,光线柔和明亮。

富户院落的华丽是当年纸商们的产业丰厚、生意兴隆的标志。

比较有名的复生源、罗盛春、查安泉、金鸿昌、天和号等纸庄纸号的经营资本均在30万银元之上,这些富户的豪宅,建筑宏伟,布局有序,堂皇富丽,幽静超然。

而赖家纸行、松泰行、王发记、中和栈等几家纸行、栈的宅院,便显得尤其高大醒目;

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大堂小院,曲径通幽。

在镇区内还有不少旺族富户的宅院高大恢宏,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如坑背花朝门、阔板桥、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厅、刘家弄刘家、港沿傅家等,这都是历史的遗存物,至今尚无仿古假造。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

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它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地,常年驻军这里。

皖南事变后与上饶集中营同时成立的囚禁我新四军战士的监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曾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院内旧房)。

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来石塘,其厂部、染房、弹花、缝衣、仓库等曾分别设在阔板桥祝家大宅、天后宫、贵州会馆、祝氏宗祠和尤田陈家大院等处。

现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园泥土里用手指头抠还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质帽徽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罗盛春纸号大院内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门石条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

据《江西革命烈士英明录铅山分册》载:

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

1936年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

1931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政权。

同年冬又在港背建立了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

1937年国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石塘通过宣传动员,部队由900余人扩编到150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

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

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

后迁崇安坑口。

在整编过程中,赖家纸行和罗盛春纸号的老板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分设司、政、后等单位和领导的住所。

当时,黄道、邵式平、张云逸、栗裕、饶守坤、刘文学、曾镜水等革命先贤们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时近70年的今天,这里的每一处门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和风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观也令人向往:

在镇内有明嘉靖年间的陈公堤和同时开挖的官圳,当时石塘百姓为陈坦、蔡鹏霄两任铅山知县筑堤开渠(官圳)灌溉良田万顷而感其德,便兴建了遗爱祠(旧称鸣山庙);

有令人动听传说的张将军庙;

有书香世家、豪门宅院的解元第;

有一方净土、建筑别致的紫荆观和各种会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但有些还旧迹可辨。

1986年以来,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

现在镇区人口近6000人,住户1300户。

请上饶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古镇做了整体规划,根据镇区地情地貌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布局。

注重保护古街古建筑。

与新建的新城区相互配套,市政设施与原街区维护建设配套衔接。

石塘镇街区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委实难得。

三、具有突出价值的理由

(实物遗存的保存程度与特色环境风貌规模)

石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

这里的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风貌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

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至今尚无仿古造假。

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期间,虽然有一些后来添建、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是,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风格上基本一致,无伤大雅,并且,通过门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镇融为一体。

撰修于明代的铅山最早的县志《铅书》中说:

石塘以造纸为生。

又称:

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指距离旧县城永平镇)。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点特点显著,反映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手工造纸业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条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宅,许多是纸号、钱庄。

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工艺的浮雕、镂雕。

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宝八仙,等等、等等。

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古镇石塘,有特有民俗桥灯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镇是人来人往,桥灯全长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辅助灯,舞动起来,场面相当的壮观。

其它民俗有串堂、吊吊戏,也是石塘特有。

站在远处高坡之上,观察古镇石塘,只见白墙灰瓦的井邑之宅,街道弄堂,曲折蜿蜒。

屋脊墙头,逶迤纵横。

视野所及,农舍炊烟,山丘渠道,林荫阡陌,如画田园。

街区这里有气势,有规模;

古镇周边,有意境,有呼应。

于是有动有静,相得益彰,感觉整体。

如果你置身于其中,好似进入一个很大的有滋有味的赣东北特有的民俗博物馆,可以从中感受和领略到历史的韵味和当今美丽的风光,顿觉舒心怡然,如在画中遨游。

综上所述,建议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责任编辑:

a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