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567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

C.气候D.生物

D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6.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C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7.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见下图

8.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的要素还有动物、人类等,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

地域差异为差异性,而不是整体性。

下图为某大陆沿45°

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生物

C.地形D.人类活动

10.在④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9.C 10.D

从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变可知,该大陆随着地形的不断隆起,植被、气候等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45°

纬线位于西风带内,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最可能形成温带荒漠环境,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植被这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

本题只涉及一个区域,B、D项错误。

图中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并未产生新功能,C项错误。

1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

C.开放性D.生产功能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砍伐植被、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综合题(共16分)

13.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

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

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

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据此回答

(1)~(4)题。

(8分)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老叶

1626

3112

3002

3322

2811

1516

2392

1728

2919

3488

3138

2585

2191

成叶

1341

2422

2025

1996

993

1246

1031

1678

2253

2224

2145

1837

嫩叶

620

1278

1267

1733

1323

472

749

673

886

1665

995

1250

1125

土壤pH

5.10

4.16

4.67

4.34

4.70

6.02

5.42

5.69

4.95

4.05

4.51

4.33

4.48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

A.矿物质B.有机质

C.水分D.空气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正、负、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

(1)A 

(2)主导 (3)负 (4)酸性

(1)土壤中的矿物成分主要来自矿物质。

(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4)由材料可知,土壤pH值越小,则茶叶锰含量越高,因此,茶树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

1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所代表的地理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

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温________,土壤冻结时间________,微生物作用缓慢,使________积累起来。

(3)简要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光合 矿物质(矿物养分元素) 

(2)降水(水分) 气温(热量) 低 长 有机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B卷 课后作业

30分钟 满分: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B.d、e、f

C.a、c、eD.b、d、f

图中箭头所示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其中a、b、c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d、e、f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改变了地貌形态,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对应的是图中的e。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B.②

C.③D.④

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

4.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

C.⑦D.⑧

5、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哪些好处?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24、目前,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也已经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下题。

7、将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

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P36)

5.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21、血液中的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1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有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它们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6~7题。

1、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P49)

6.上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B.开放性

10、日食: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边开始的。

C.整体性D.差异性

4、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

为什么?

答:

说明米饭不是甜的,但米饭含有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