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5553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

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判一判]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

5.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6.1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

100%=0.9%

( ×

提示 10/1000×

100%=1%。

[解惑]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

(2)“S”型曲线

思考 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提示 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

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类似于“J”型增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

2.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判一判)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 )

(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分析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D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m)只

答案 B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

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

m)只。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明确图示类型

(1)模式图

(2)统计图

(3)曲线图

(4)柱形图

2.关注组成特点,准确判断类型: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点二 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

附近上下波动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 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

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λ<

1时,种群密度减小。

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答案 A

解析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

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

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4.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

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

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

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

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

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

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

1.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2.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

环境得到改善后K值会上升。

3.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实验十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1)

类型、条件,

(2)

目的,

[

(3)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

―→

(5)

易错警示 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