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的内涵浅析文档格式.docx
《智慧地球的内涵浅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地球的内涵浅析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时间先后的视角上看,由“智慧地球”(2008年11月)引出了“感知中国”(2009年8月),再回溯到“物联网”(1999年10月1日,Auto-IDCenter成立时提出)。
可见“智慧地球”是此番新概念的发动机或导火线,而“物联网”则是去除了感性因素(聪明、智慧、感知)的回归地。
尽管“感知中国”、“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已经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但就相关概念的系统阐释(当然还很粗浅),当属“智慧地球”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在原有的面向物流与供应链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的提升,概念本身带有理性与技术中性的色彩,正在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相关概念的代名词。
“感知中国”与“智慧地球”的表述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有触发人们想象力的源动力,但也不乏各人的想象不一,难以达成共识的欠缺之处。
作者的观点是:
从宏观上看,可以认为“智慧地球”、“感知中国”与“物联网”所要表达的技术与应用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新概念的提出,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理解的不同,才会对新概念进行不断深入与广泛的挖掘。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概念将会变成旧概念,人们的认识也就会逐步取得一致。
为了充分讨论这一概念当前发展的情况,本文将以“智慧地球”概念为题,寄希望从源头上采集一些信息:
先看看IBM关于智慧地球是怎么说的?
本文后续的内容,主要取材于以下两个网站:
(1)
(2)
其中,一个是美国ibm公司的“智慧地球”网站,另一个是面向全球公开讨论与交流有关“智慧地球”话题的博客网站。
二、智慧地球的三个基本特征
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与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已经密切相关。
智慧地球的概念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
世界正在向仪器/工具化方向演变—Theworldisbecominginstrumented
世界正在向互联化方向演变—Theworldisbecominginterconnected
所有事物正在向智能化演变—Allthingsarebecomingintelligent
仪器/工具化、互联化与智能化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也是智慧地球概念的三个支柱。
下面再看一看IBM公司对“智慧地球”概念的具体表述:
根据IBM智慧地球网站提供的信息[1]:
截止到2010年,集成电路的发展已可以为每一个地球人分配10亿只晶体管,而每只晶体管的成本大约仅为千万分之一美分,因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走向仪器/工具化;
已有的万亿件网络链接起来的物品——汽车、铁路、管线、各种器具、医用药品与器械、甚至牲畜,相关的信息在以指数性增长,因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走向互联化;
各种算法和强大的系统可以分析复杂的问题,并将堆积如山的数据转化为实际的决策和行动,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运转的更好、更智慧。
所有的物品正在走向智能化。
另外一种源自IBM的描述[2]:
第一,世界正在走向仪器/工具化。
想象一下,每一个人可以分到十亿只晶体管。
传感器可以到处嵌入:
在汽车里、各种用具中、摄象与照相机中、道路上、管线上、......甚至医疗器械材料中和牲畜中。
第二,世界正在走向互联化。
互联网上的网民数量已接近20亿,但系统和对象尚不能相互对话。
想象一下万亿互联的智能物品,以有他们将会产生的数据海洋。
第三,所有的仪器/工具化与互联化的物品正在变得智能化。
它们正在被连入强大的新系统。
新的系统可以处理所有互联对象互产生的数据,并以实时分析的方式将结果呈现出来。
三、支撑智慧地球概念的21个主题
怎样才算是一个智慧的地球呢?
美国IBM公司在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同时,提出了21个支撑智慧地球概念的主题,涉及到:
能源、交通、食品、基础设施、零售、医疗保健、城市、水、公共安全、建筑、工作、智力、刺激、银行、电信、石油、轨道交通、产品、教育、政府、云计算,如图1所示。
图1智慧地球概念
由图1可见,智慧地球概念下辖的21个主题覆盖了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方面。
也可以认为,在图1所列示出的21个主题范围内实现了智慧互联、信息即时共享与优化利用,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宇宙视角来看,也就体现出了一个智慧地球的样子。
在智慧地球上,人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的能源资源与新能源的开发;
人们可以规划与修筑适当的交通道路并实现智能交通管控,实现宜人、宜车、宜环境、宜能量消耗,有效避免交通拥堵,实现快速高效的交能运输;
人们可以获得充足的、新鲜、安全的各类食品;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需要;
零售可以延伸到人们居住的社区,实现全天候24小时营业、自助服务、及时补货;
医疗保健方面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人人享受医疗保健并及时获得健康指导,大幅提高人们生活的健康指数;
城市功能配置合理、资源充分利用,宜居与可持续性发展相宜;
水资源调配设施合理、节水用水意识深入人心,不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再生水资源合理平衡,清洁饮用水资源充沛,输配满足宜人宜居和工作需要;
......。
以下四、五、六、七、八节分别简述有关21个主题源自IBM智慧地球网站的主要观点,以供交流。
四、能源、交通、食品、基础设施与零售
1、智慧能源
在智慧地球概念下的“智慧能源”也有称为“智慧电网-Smartgrid”,“智慧公共用电设施-Smartutilities”的表述。
相关的内含均是一样的。
以下的内容取自参考资料[3],翻译采用了意译的方式。
在过去一个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电网仅是社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符号。
通过电网提供的廉价、充裕的电能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
电被送入居民家中、街道照明、商场、大小城镇。
现今电网的状态反映的是已经过去了的廉价能源的时代,在廉价能源的时代中,电网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还排不到政府优先考虑的位置,并且消费者也没有参与到相关的冲突中。
传统的电力系统采用相对集中化的封闭管理模式,由少量的大电厂供电。
电网的设计只适合单向供电,远不是一个考虑了现代需求的动态全球能源供应网。
传统的电网效率不高,这种电网模式每年在全球发电和配送过程中的浪费是惊人的。
在没有智能电网负载平衡或电流监视的情况下,每年全球电网浪费的电能足够印度、德国和加拿大使用一整年。
如果单是美国的电网效率提高5%,所带来的效能可抵销5300万辆汽车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电能从发电厂发出还没有送到任何一盏电灯时即被浪费掉了。
幸运的是,我们的能源供应可以设计的聪明智慧一些,电网也可以设计得象复杂的全球系统一样来管理。
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让我们做到将任何一件东西或物品经过嵌入智能化处理后接入网络——从家用电表到发电厂的涡轮发电机。
事实上,智慧型公共供电系统可以设计得更象是在互联网上一样,而不是象传统的电网方式。
数以千计的各类能源,包括环境友好型的风能和太阳能也可以互联起来。
所有经过智能化处理的能源会产生一些新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实时做出更好供配电决策。
个人或消费团体也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更有效的用电消费决策。
供电公司也可以据此做出更好的管理电网负载平衡与配送的决策。
政府和社会也可以据此做出如何保护环境的决策。
整个电网系统可以变得更加有效、可靠、自适应、...,也就是更加智慧。
试点的智慧电网项目可以帮助消费者节省大约10%的费用,并且可以减少15%的峰值用电负荷。
可以想象一下,智慧电网项目普及后对政府、大学方面节省的开支。
也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投资到智慧电网所能够带给美国经济刺激的效果。
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想象,目前在华盛顿正在形成的用在数字化电网以及相关替代能源与汽车工业方面的投资计划就可以产生25万个就业岗位。
通过创造可出口的技能、资源和技术也有可能产生新形式的工业创新。
IBM正在致力于世界电网智能化方面的工作,正在与全球的供电公司协作以加速智慧电网的实现,同时也在帮助供电公司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并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IBM正在实施全球最大的10家自动化仪表管理项目中的七项。
IBM也在探索如何将未来数以百万计的电车的供电转换成分布式供电与储电系统。
这样,供电中剩余的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并被再次送回到系统中利用。
实现智慧电网与能源供应,我们的电网将可以再次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代表符号之一。
让我们共同参与,共建一个更加智慧的地球。
图2是
图2智慧型电表降低居民用电费用
2、智慧交通[4]
2007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并且全球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正在加快。
2010年,将有59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大都市,较2001年增长了50%。
城镇居民多有私家车,城镇消费品则由卡车运抵。
因此,如果人们现在即感到每天被卡在城市的道路格子中而苦恼不堪,那么将来又会怎样?
事情是非常简单的,目前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还不能够掌控城市的交通需求。
单是在美国,人们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每年即有37亿小时,燃油方面的损失有23亿加仑,足以灌满58艘油轮,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有780亿美元。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交通没有智慧化的必然结果。
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交通运输是破解城市交通困局的关键。
我们可以暂停一下单纯考虑局部建一座新桥、扩宽一条路、多放置些信号标志、建此通勤便道、鼓励搭车或配置交通直升机的问题。
代之的是,我们需要审视贯穿整个交通系统内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其它相关系统的关系,包括:
我们的供应链、环境、公司、......人和城市的生活与运转方式。
交通不仅仅是排列成串的汽车,而是相互连接与贯通的蜘蛛网。
当前“智慧交通”还没有做到规范化,但是距这一目标也不会太远。
目前,在许多地方,IBM正在帮助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