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472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2.在机体内,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单向传导的。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且只能是单向的。

13.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4.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主要与Na+内流有关。

15.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16.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7.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18.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分为W区、S区、H区、V区。

当S区受损时,不能讲话,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9.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为小肠黏膜,作用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0.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1.血糖的三个去路为:

(1)氧化分解;

(2)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3)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2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4.不同激素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具有共同特点:

(1)微量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5.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2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27.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28.体液免疫过程: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9.细胞免疫过程:

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30.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31.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2.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33.在胚芽鞘、芽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称为极性运输。

这种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3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35.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36.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而有较大的差异。

37.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

浸泡法和沾蘸法。

38.赤霉素的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9.细胞分裂素的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

合成部位:

主要是根尖。

40.脱落酸的作用: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的作用:

促进果实成熟。

4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_m2的正方形,取样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44.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5.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

46.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47.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48.“J”型曲线的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49.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条件: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

50.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1.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52.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53.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54.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5.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呈镶嵌分布。

56.许多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5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58.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59.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6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6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生物圈。

6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6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64.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6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6.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6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8.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利用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0.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7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74.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7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表现:

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7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78.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7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工业原料及旅游观赏等。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80.就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殖中心等。

[易错易混辨析]

1.血液属于内环境。

(  )

提示:

×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而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2.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在反射弧完整的条件下需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射。

4.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

 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5.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和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相同。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