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4294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6270文档格式.docx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农村小学撤并问题家长卷»

农村小学撤并问题专家卷»

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我们团队进驻梁北镇董村店小学后,为便于下乡开展调研,即分为两个组。

从7月11日至7月20日的十天内,我们共走访了27个自然村,访谈人数逾700多人,做问卷达900多份。

调研对象:

1、教育系统在职工作者;

2、农村小学学生家长;

3、乡镇政府公职人员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

调研目的:

通过当地农村大规模撤并小学的现状,探究产生及影响的全方面原因,分析该项政策在当地实施的利弊。

经对话访谈,我们不但掌握了农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从中磨练了自己,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关键字】农村教育社会实践调研

目录

的体现。

在问及当前农村教育的质量现状看法时,有八成受访者选择了“不好”或者“非常不好”的选项,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全部受访者对其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表现在他们平均对子女的教育花费占到家庭总收入的20%,其实就像许多城市家长一样,农村家长同样重视子女教育与素质培养,希望他们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赖以谋生,进而成为国家的人才。

但对于目前落后的农村教育,受访者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的弊端。

在问及调研的核心撤并问题时,有28%的家长经历过因小学撤并而被迫转学的情况,而对于撤并后学生上学问题,56%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附近村庄上学,还有13%的家长更是希望孩子去县城介绍更优质的教育,只是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孩子上学途中的安全,学校的管理。

对于那些不舍得将孩子送去外地读书的家长,有76%的人认为应该在村里建小学,并且自己也愿意为此出钱出力。

而对于学校撤并,有82%的受访家长称政府没有主动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更不提采纳商议了。

当时我们也做了假设,即“如果政府的教育经费有限,您是希望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学校还是尽可能保留每所学校”,选择前者的占到84%,只有11%的受访者选择后者。

“在撤并小学,由此一部分路远的农民产生了交通支出和寄宿支出”,这部分增加的支出,62%的人认为应该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其中政府为主,而20%的人觉得这钱应该全部由政府买单。

在我们调研地区,绝大多数撤并学校均是公办小学,不可否认公办小学教育这几年在全国都是江河日下,究其原因74%的受访者认为公办老师责任心缺乏,工资待遇低。

面对撤并不免造成部分贫困地区存在着复式教育的情况,有将近七成受访者直言反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块进行复式教学。

三、团队对小学撤并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第一点,部分不再编制内的代课教师在撤并后何去何从?

2000年,我省只要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都已转为公办教师,按说,不应该再有代课教师了。

但目前,在我省不少地方还存在数量不等的代课教师。

这些代课教师有乡镇和村聘请的,也有学校自己聘请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

一是遗留的问题。

民办教师转正时,有一小部分不符合条件的而没有转正,虽未转正,但农村教学又确实需要,所以就留了下来。

二是教师编制核定后,各地编制都已满员甚至超编,加之一些地方财政困难,故那时除了本科生外,不少地方迄今几乎没接收一名大专或中专毕业生。

而每年又都有一批教师或退休或因年龄大、知识老化等原因不适合在一线教学,导致教师人手短缺,只好请代课教师。

三是由于学校规模小,如果按师生比例配教师,一些只有五六个或七八个学生的教学点一个教师都不能配。

但这些教学点还撤不了,因为村村路远,让六七岁的孩子每天跑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路去上学又不太现实。

怎么办?

只有请代课教师。

在梁北镇就有50余位初中毕业,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代课老师。

面对禹州的代课老师群体,他们每个月仅四五百元工资,也没有医疗、养老等福利,生活显然已很难维持,而干的活也不比一般老师少。

即便国家不实行撤并政策,他们也会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被清退。

像这样对农村教育发展过大力的人来说,似乎是可悲的。

我们在朱庄小学便遇到一位代课老师,言谈间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无奈。

诚然,我们团队建议教育部门对其在撤并前,应对代课老师进行考核,优秀者进入编制,或者安排他们培训,帮助其发展谋生技能,再者对其进行适当财政补助,对于这希望大家都要担其责任。

第二点,撤并后的农村学校土地如何得到安置?

近几年各地在小学撤并过程中,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土地制度等原因,常常涉及到撤并后学校土地权属的争议问题。

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土地使用权的行使主体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主体不尽统一。

对于许多农村小学而言,其使用的是原先属于乡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能因小学的撤并而变更。

也正因为如此,在乡村中小学撤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对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而屡屡产生当地村民与村委会、及乡镇政府之间的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土地权属争议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基层干群矛盾,并可能带来涉诉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我们认为在涉及农村小学撤并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不仅应制定具体的权属方面规定,而且这一规定需体现和尊重全体村民的公共利益。

第三点被撤并小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禹州农村小学,如朱庄小学,秦村小学,杨庄小学这些已经撤并的学校,不难发现这些学校确实已经非撤并不可了。

原因有三点:

1、学生生源严重不足。

有的村子人口少,学校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不足70人,而且一至三年级又采取“合堂教学”(即复式班)。

在这样的小村庄中,对在优化教育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教学设备陈旧、资金严重不足。

校舍旧危、桌椅破烂、环境差、设备不全等都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在我们团队入住的董村店小学的教室里竟没有风扇,没有电灯,晚上就寝时还需要点上一支蜡烛照明。

全校也没有联网,仅有一台多媒体设备,而且还不能使用,所谓的操场也像建筑工地坑坑洼洼,碰上下雨天就严重积水容易滑跤。

生活方面学生老师的用水,都喝指望着一口井水,而且打上了来的水明显有沉淀。

现阶段政策虽较为扶持民办小学,但像这样的小学很难得到资金支持,更何况此情况发生在较为富裕的禹州。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急待提高(见图二)。

由于农村教育注重本土化,自己村的学校多由自己村的人来当教师,不管有没有真知实学。

有些刚刚初中毕业甚至是初中辍学的小混混就入小学当教师。

在我们对农民群众的访谈中,被指责最多的就是教师。

他们说拿着政府的稳固工资,教学全然没有压力,作业不批改,上课不管纪律,下课后并不忙着自己本职教学研究,而是外出做别的零工,难以为人师表。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以及政府教育投资相对很少,导致大量人才外流,师资力量短缺。

对素质教育课程也无法开设,导致学生从小就难以全面发展。

一些大中专师范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待遇偏低的农村小学任教,从而形成城镇教师资源局部过剩,农村高质量教师资源短缺的不平衡状态。

(图二)

第四点,对禹洲地区农村复式教学的看法。

当前禹州农村未撤并的小学中,遗留着只有贫困山区才有的现象。

因山区生源数少,校方不安排分级上课育人,而是采用复式教学法,即几个年级学生编成一个班,分时段分层次上课。

老师也多是一人兼职数科,课堂质量自然无法保障。

复式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单就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来说,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高效率、高质量,在统筹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下,选用最佳的教学线路和合理的“动、静”搭配是关键。

这就应当研究复式教学如何备课。

即:

(1)如何编写复式教案,如何确定纵向分级思路与横向协调思路,并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如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和交替的频率,使横向动静的教学环节有统一性,纵向动静教学步骤的承接有连贯性;

(3)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节奏,把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自动作业)相互统一、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和相互统一,使“动”“静”协调有序;

(4)如何计划教学时间并多层次地分配最佳的教学时间,做到怎样启发、精讲,怎样设计好自动作业,怎样培养和使用小助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和“师为生,教为学,动为静”的思想;

(5)如何充分发挥复式教学的自身优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

上述这些具体的问题和操作方法都颇有学问和技巧,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方能培养人才。

第五点,撤并小学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不仅在我们调研区域,即便辐射整个河南省,留守儿童现象也十分突出。

如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家里只留下老人照看。

我们团队在进村调研中,往往在每户门前看到一群老人在唠嗑,当然也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

一问之下青壮年要么外出打工,要么上矿上干活,每周回来一次。

在这大规模的撤并小学进程中,留守儿童如何就近上学就成为一个新难题。

本来我们问卷结果便明确显示:

若孩子不在本村上学,身为家长最担心小孩安全的问题。

有位华村的中年女教师说“现在,一些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

这也是我们无法开齐课程导致生源不断萎缩的一个原因。

”又说:

“如果生源继续减少,学校撤并恐怕就是迟早的事情。

而如果学校被撤并,那些经济条件差、暂时无法离开农村的村民子女入学将是一个麻烦事。

”禹洲绝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村与村间的距离也就三五里地。

小学与小学间距离最长也不过八里。

但即便这段路程,不安定因素也较多。

因禹州是个产煤基地,农村公路上运煤车来来往往,稍一不慎便会出事,村民们对此不无担心。

 

此外,由于父母外出挣钱打工,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撤并后的后置问题也值得关注。

据了解留守儿童多为老人照看,学生放学以后,他们在外面干了些什么事,结识了什么人,往往管养的老人只问其一,不问其二就迁就了。

有报道称不少留守儿童白天在校上课,晚上就约上“小伙伴”出入不良场所厮混,因需花钱,有些人小孩甚至还干起了盗抢、小偷小摸的违法行为。

其实,家长若不外出打工,仅靠那点薄田,根本无法维持家庭的正常支出。

这是许多农村家庭的无奈,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在我国内蒙古,甘肃地区撤并学校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穷陪读”现象。

当地由于中心学校配套设施跟不上,学生住宿难、吃饭难,使很多农牧民经济负担加重,在外住宿学生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同时,这些地区牧民由于居住分散,学校在没撤并前,一般距离牧户家大约50公里左右,而且10多公里处设有教学点。

但学校和教学点撤并后,学生到学校上学普遍较远,最远的要到两百多公里外上学。

迫于学校没有宿舍,一些家长只好投靠亲朋好友,或者干脆把孩子“寄养”在学校附近居民家。

每个月除了要交上百元住宿费、生活费,为了让孩子能过上一点好日子,还要给房东交“小费”。

有的孩子年龄过小,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家长只得放弃农活,租房子轮流专职照顾孩子,故出现“穷陪读”现象。

这一现象在我们实地调查中,并未遇到,只是出现不少小学撤并后将孩子送往城里寄宿学校的情况,这类学校一学期学费便2000多元,另外杂费,伙食费开销也大。

不少学生家长因是最普通的农民,一年收成盈余本就不多,只有勒紧裤腰带,或外出做零工攒钱用于教育。

第六点,对于撤并小学问题该不该“一刀切”?

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就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