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3191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λν,ε=hν,E=ε

,可推导

hchheUcceU

λs=eU,p=λ=hc=

c,ν=λ=hc=

,可知A、B、D均错误。

h

ss

eUeU

5.

【答案】D。

如果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此时t=0,弹簧形变最大,Ep最大,T时

4

Ep为零,T时,Ep达到最大,3T时,开始反向运动回到平衡位置,Ep为零,一个周期时,又回到

24

T

开始计时的位置,故选项A、B错误;

如果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此时,t=0,Ep为零,

时,Ep

达到最大,弹簧开始反向运动,

2

置,选项C错误,D正确。

时Ep为零,3T

时,Ep达到最大,一个周期结束时,回到平衡位

6.

【答案】C。

因为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P,则P=mg,则g=P。

m

由重力提供万有引力有

GMm=

R2

mg,则GM=

PR2

依据题意可知,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为2R,

则v==

T=2π

(2R)3

=4π

2mR

,则动能等于

1mv2=1

PR。

重力不为零,等

GMP24

于此时的万有引力,为GMm=1P。

(2R)24

7.【答案】C。

在木板撤出的瞬间,弹簧的形变没有立即发生变化,所以对于物块1来

说受力不变,此时mg=F弹,故a1=0;

对物块2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撤去木板瞬间,对物块2

m+M

的支持力消失,故此时只受到弹簧弹力和自身重力,即Mg+F弹=Ma,所以a2=Mg。

8.【答案】D。

链条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即运动前后始末状态机

1

械能不变。

取AB为零势能面,初始状态时,对链条进行受力分析,可知:

E1=0-2⨯

mga2sinβ

mgaL

⋅a⋅sinβ

即E1=-2L

①;

当链条左端滑到B点时的速度为v,此时链条的机械能为

E=-mgLsinβ+1mv2②,联立①②可得v=

222

g(L2-a2)sinβ。

L

二、计算题

9.【参考答案】

(1)物体贴着轨道内侧运动,在水平面上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环对物体的正压力N,方向指向环心,另一个是环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f,方向沿环的切向方向。

建立自然坐标系,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法向分量式和切向分量式:

v2

法向:

N=ma=m①

R

切向:

f

=-μN=mdv②

dt

将①代入②有,

=dv

Rdt

tμvdvv

分离变量积分,代人初始条件t=0时v=v,-=-,得v=0

0⎰0Rdt⎰v

v2R+μvt

(2)路程s=

vdt=

tv0

dt=

t

Rln(μvt)=

Rln(1+μv0t)。

⎰0⎰0R+μvtμ0μR

00

三、案例分析题

10.【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受力分析与匀速直线运动,电磁感应、欧姆定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受力平衡等知识点。

(2)正确解题过程:

解:

(1)金属杆进入磁场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

F=μmg-ma①

到达左边界速度:

v=at0②电动势E=Blv③

F

联立①②③得:

E=Blt0(m-μg)④

(2)金属杆在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F-F安-f

=0⑤

f=μmg⑥

F安=BIl⑦

I=E/R⑧

B2l2t

联立解得R=0。

(3)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杆的运动情况,在进入磁场前和进入磁场后,杆分别做什么运

动?

生:

进入磁场前匀加速运动,进入磁场后匀速运动:

非常好。

那么,匀加速的时候,对杆进行受力分析,杆受到了什么力?

加速运动时,杆受到了拉力F和摩擦力的作用。

进入磁场后,拉力和摩擦力以及安培力平

衡。

好,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各阶段的受力。

进入磁场前,拉力是固定的F,摩擦力怎么算呢?

生:

摩擦力等于动摩擦因数×

支持力,支持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摩擦力大小等于μmg。

属杆与铁杆有两部分接触,所以总摩擦力应该是2μmg。

摩擦力大小为μ乘以导轨所受的正压力这句话表述的是非常准确的,大家想一想,这里两根导轨对金属杆的正压力是多大呢?

是不是都等于金属杆的重力呢?

哦,我知道了,每根导轨上承担的正压力是金属杆重力的一半,因此,杆所受摩擦力大小

为f=2⋅μ⋅

mg=μmg,而不是μ⋅2mg。

非常好,不能简单地看到几个正压力几个接触点就简单地认为摩擦力就是几倍的μmg,考虑摩擦力一定要辨别清楚它所受到的正压力。

接下来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吗?

能。

11.【参考答案】

(1)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生活实例导入、演示实验导入,利用了直观性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

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过山车,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将生活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

在教师角色方面,李老师体现了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生活情境中常见的过山车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小球什么情况下掉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

在课堂气氛方面,李老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意见,发挥学生个性奠定了基础。

(2)师: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小球要通过最高点,速度能否为零?

为什么?

不能,速度为零小球就会掉下来。

速度既然不为零,那么在最高点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

大家先来做一下受力分析。

小球通过最高点,受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

如果速度较小的时候呢?

这两个力是否会发生变化?

支持力会减小。

那支持力减小为零的时候,谁来提供向心力呢?

只有重力。

支持力会不会继续减小呢?

支持力变成负值的话,轨道给小球的力向哪?

力会向外,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轨道给小球的力最小为?

为零!

我们能算一下此时,小球的速度是多少吗?

v2

mg=m

v=。

那么这就是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此时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

如果小球速度大于这个速度,小球的向心力将由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而且速度越大,轨道向内的支持力越大。

四、教学设计题

12.【参考答案】

学习了电容的有关知识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电容器。

常见的电容器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电容,一种是可变电容,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可变电容器。

请看大屏幕,下图是一个可变电容器。

它由两组铝片组成,固定的一组(下端的这组)叫作定片,可以转动的一组叫作动片(老师演示转动动片)。

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它是如何改变电容的?

(提示从电容的决定式

考虑)

εs

根据C=,我猜想可能和正对面积S有关。

4πkd

这位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大家看两组极板间的间距是不是没有发生变化?

它是两组间隔相等的极板。

那么影响电容的还有电介质,这个可变电容的电介质是什么呢?

空气。

非常好,是不是没有在极板间添加任何电介质?

那么影响电容的因素就只有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这一因素了。

转动动片(老师再次演示),两组铝片的正对面积发生了变化,电容随之改变,

这就是可变电容的工作原理。

通常我们一般用

来表示可变电容器。

下面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把可变电容器的动片旋进去一些,电容器的电容会怎么变?

变大,正对面积变大了。

如果把两极板间的空气换成陶瓷,则电容怎么变化?

变大,电介质增大。

大家都掌握得非常好,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电容如何变化呢?

不变。

(略有疑惑)

电容器不变,改变电压,可以改变电容容纳的电荷量,但是电荷本身的电容没有增加。

另外老师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观察电容器外壳上标的电压,它是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使用时一定要保证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

当电压超过了一定值,大于击穿电压时,电介质被击穿,容易发生危险。

13.【参考答案】

(1)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作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n表示。

(2)教学设计如下: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操作,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以及团体协作和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难点: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

玻璃砖、量角器、白纸、铅笔、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个、计算器、木板、图钉、大

头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光以一定的入射角射入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后,出射光线的方向会发

生平移,你能画出示意图么?

画出示意图,回忆光的折射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作出光的示意图让学生回顾光的折射基本定律,同时也为接下来在实验中画出实验原理图铺垫。

同时,学生画出示意图的过程中,能迅速进入到课堂状态。

(二)新课内容

1.实验方案设计

现在给定大家器材:

两面平行的玻璃砖一块,大头针四枚,白纸一张,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个,量角器一个。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画出光以一定入射角穿过玻璃砖时的传播路径。

老师引导:

想一想,为了测出玻璃的折射率,应该测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根据刚才做图分析,要测得玻璃的折射率,即要求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