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038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分析题文档格式.docx

5、应追求耕地质量上平衡

其次,在土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保持和加强生产或服务功能(生产性);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再次,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必须还要求对土地的开发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是指针对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状况(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接受性)进行系统诊断,并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为了更科学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1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2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

3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特点。

最后,只有清楚地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关系模式,才能更好地协调两者的矛盾,为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

系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五种关系模式:

①边缘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经济发展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

②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其特征是认为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是有限的,保护土地资源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

③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并非无限,但土地资源的供给配置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4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应服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5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把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的两个系统。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阐述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答:

从发展的过程看,土地资源学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成果的应用,土地资源学的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不断发展土地资源学,来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1、针对我国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的基本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要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基础性研究。

在社会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市场行不还是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了解到土地资源的动态,政府为此,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应扩宽领域,扩展功能,积极引而不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土地资源资产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和研究工作。

2、针对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的问题,土地资源学应该加强对山地资源的研究。

山地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础,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掌握土地资源结构,结合规律,为合理配置组合结构,提供依据,使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高起点上,此外,还应该加强沙化土地,滩涂、湿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针对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4、针对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

土地资源学必须对土地资源

动态监测研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土地资源退化现象日突出,土地资源环境是趋恶化,优质土地资源(高产农田)数量不断减少,为此应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

目前,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下属的各个野外站,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进行中尺度的遥感监测,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监测掌握全国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3.阐述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这只是书中的一部分,最好自己再补充一下)

(1)利用3S技术快速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信息。

随着“3S”技术的迅猛发展,去在土地管理各项业务中应用日趋广泛。

通过遥感手段和影像解译技术,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动态变化,可监测城市用地范围;

将近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历史时期的GIS土地利用数据库套合,可快速、准确地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通过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库可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分布数据,掌握产权状况和土地权属信息,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选择土地分等定级指标和各自权重及其它土地利用信息,可为土地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提供方便、高效、智能的方法。

(2)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得到应用。

航空遥感影像一直是我国城市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主要信息源。

传统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主要采用胶片进行航摄,需要经过相片扫描、地面控制点的外业测量、空间加密等工序才能进行内业生产。

(3)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LIS)。

土地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

以GIS为平台,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资料,进行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逐步建立和完善LIS,形成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需要的基础数据库、模型库、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管理子系统和规划成果数据库,提高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为更好地满足配合新一轮土地资源调查应该完善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技术体系,快速分类与变化信息获取的应用技术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其中包括GIS数据支持下的遥感分类技术,将多种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同时运用并结合非遥感数据,特别是结合GIS进行分类,等

4.试对我国第一轮、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比较,他们对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有哪些?

(1)第一轮总体利用规划的评价: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开始编制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基期:

1985年,规划期:

2000年,展望到2020年和2050年。

第一轮具有以下特点: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划;

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5级体系;

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

然而,由于本次规划没有具体规定规划审批等事项,因而没有而到很好的实施,也就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

但是对后来的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第二轮总体利用规划的评价:

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并确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土地利用的整体调控作用以及建立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编制的。

基期:

1996年,规划期:

2010年,展望到2030年。

第二轮特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

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

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

(3)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启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同步;

加强耕地保护;

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

5.试述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研究的步骤

(1)土地资源清查

A.土地数量清查B.气候清查C.土壤清查

(2)划分农业生态区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4)统计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6.试分析土地资源功能冲突的原因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某种需要,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利用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从而造成“土地资源

功能的冲突”

7.试述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划程序

(1)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2)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3)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4)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

(5)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6)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8.试述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危机:

1、土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危机.

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总量有限、人均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大量流失、浪费严重。

以耕地资源为核心的耕地保护与建设占用、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上升为土地资源数量安全的焦点问题。

2、土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危机。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导致土地退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全国沙漠化、盐碱化的耕地面积和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所占比例大。

此外,由于过度利用和认为破坏,天然草地逐年减少。

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

甚至还导致农产品潜伏着严重的质量危机。

3、土地资源区域安全的危机。

我国地域辽阔。

区域差压显著,致使土地资源问题亦不相同。

总体上,我国各区域土地资源表现出如下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用地快速向非农化转移,耕地总量减少与质量下降的问题突出;

中部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安全问题并存,人均耕地面积小,湿地萎缩和农田水源污染严重;

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又面临农村贫困化问题,目前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盲目扩大耕地现象严重存在,西北土地沙漠化、西南石漠化不断加剧。

4、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的危机。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影响生态环境安全。

以土壤污染为例,土壤污染是影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

土壤污染大致可以分为:

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多种类型。

除土壤污染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也影响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问题又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地系

统功能紊乱,并进一步引发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危机。

二、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

1、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是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指针。

保障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安全,应依靠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和推广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作为政府规范引导土地资源利用的根本依据,应当肩负起落实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土地资源安全的历史使命。

2、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实施区域化土地资源安全战略。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形势的区域差异特点,要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安全问题。

东南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工业和城市分布最稠密、经济增长最快的核心区,应重视区域资源优化整合,适当调有耕地保有量和优化区域布局,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控制低效开发和加强监督管理;

西部地区是土地荒漠化集中分布区,土地资源安全策略应突出“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