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701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农气规范试题文档格式.docx

1、所有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2、气象站的位置。

3、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

4、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

观测地段说明:

1、地段编号。

2、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地势及面积(公顷)

4、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5、地段环境条件:

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方位和距离。

6、地段的种植制度及前茬作物,包括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名称。

7、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8、地段地下水位尝试,记“大于2米”或“小于2米”。

9、地段土壤状况(砂土、壤土、粘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国(上、中、下)情况。

10、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段记载。

约高于当地近几年平均产量的20%为上,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下,低于平均产量20%为下。

观测作物和品种:

1、观测作物要能代表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的作物组合。

2、观测 作物的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的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观测作物的品种也更换。

3、观测作物应在当地适宜或普遍播种、移栽的时期播种、移栽。

5、观测地段应记载作物的品种类型和大田栽培方式等。

观测次数和时间:

1、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

2、禾本科作物抽穗、开花期每日观测。

3、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

4、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有的作物开花时间中上午,开花期则应在上午观测。

观测地点的选定:

1、测点位置:

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个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米,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

2、观测地点的选定时间:

一般在作物出苗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育苗移栽的作物可在大田植株成活(返青)期进行。

观测地点面积:

1、条播密植作物宽为2-3行,长为1-2米。

2、穴播或稀植作物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5-20。

3、撒播作物为1平方米秧田、苗床为0.25平方米。

4、间套种作物可酌情加大。

观测植株选择:

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 ,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

1、稀植作物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 ,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

2、撒播作物,观测植株不固定,每次观测各点取25株(茎)。

发育期的确定:

当观测植株上或茎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了某一发育期,地段作物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茎)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的,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末期。

发育期百分率计算:

首先,统计观测总株数,再观测其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求出百分率,记载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穴播作物每一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先要统计各区观测穴内的总株(茎)数。

发育期百分率%=进入发育期株(茎)数/观测总株(茎)数X100%

分蘖百分率%=(观测总茎数-观测总株数)/观测总株数X100%

观测的发育期:

稻类:

播种 出苗 三叶 移栽 返青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 乳熟 成熟

玉米:

播种 出苗 三叶 七叶 拔节 抽雄 开花 吐丝 乳熟 成熟

稻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

从芽鞘中生出第一片不完全叶。

三叶期:

从第二片完全叶的叶鞘中出现了全部展开的第三片完全叶。

移栽期:

移栽的日期。

返青期:

移栽后叶色转青,心叶重新展开或出现新叶,用手将植株轻轻上提,有阻力,说明根已扎入泥中。

分蘖期:

叶鞘中露出新生分蘖的叶尖,叶尖露出长约0.5-1.0厘米。

分蘖期达到普遍期后进行分蘖动态观测,每5天加测一次,确定分蘖盛(观测增长数最多的一次),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单位面积总茎数达到预计成穗数)

拔节期:

茎基数茎节开始伸长,形成有显著茎杆的茎节为拔节。

孕穗期:

剑叶全部露出叶鞘。

抽穗期:

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

乳熟期:

穗子顶部的子粒达到正常谷粒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含物,子粒呈绿色。

成熟期:

粳稻有9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玉米发育期标准:

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叶,长约3.0厘米。

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叶,长约2.0厘米。

七叶期:

从第六叶叶鞘中露出第七叶,长约2.0厘米。

玉米基部节间由扁平变圆,近地面用手可摸到圆而硬的茎节,节间长度约为3.0厘米。

抽雄期:

雄穗的顶部小穗从叶鞘中露出。

开花期:

雄穗中上部花药露出,散出花粉。

吐丝期:

植株雌穗苞叶中露出花丝。

雌穗的花丝变成暗棕色或褐色,外层苞叶颜色变浅仍呈绿色,子粒形状已达正常大小,果穗中下部的籽粒充满较浓的白色乳汁

80%以上植株外层苞叶变黄,花丝干枯,子粒硬化,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不易被指甲切开。

生长状况测定的时期及项目

稻类

移栽(前3天内)     高度     株数

返青           高度     茎数

拔节           高度     茎数

抽穗                  有效茎数,一次枝梗数

乳熟           高度     总茎数,结实粒数,有效茎数

玉米

七叶(定苗)              株数

拔节         高度 

抽雄                  茎粗

乳熟         高度       总株数,有效株数,茎粗,果穗长,果穗粗,双穗率

生长高度的测定

植株选择:

1、每测点取10株,4个测点共40株。

2、条播密植、稀植和撒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样测量。

3、穴(丛)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5穴(丛),第穴(丛)任取2株(茎)。

生长高度测量方法:

1、禾本科作物稻类、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拔节(蔗茎伸长)期及其以前,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拔节(蔗茎伸长)期以后。

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子的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

2、作物培土后植株高度测量从培土高度的一半量起。

3、高度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

密度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做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此进行。

为提高产量结构分析的精确性,稻类、麦类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一个点共8个点。

稻类、麦类、谷子每茎正常子粒≥5粒为有效茎。

玉米、高粱每株正常子粒≥10粒为有效株。

密度测定方法:

稀植或穴播(裁)作物:

1米内行数:

平作地段每个测点出10个行距(1-11行)的宽度,但畦作或垄作地段应量出2个或以上畦或沟的宽度,以米为单位,取二位小数9(即厘米),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均1米内行数。

1米内株(茎)数:

稀植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20个株距,各测点的株距数之和除以所量总长度,即为平均1米内株数,穴播(裁)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数出其中的株(茎)数,各测点株(茎)数之和除以所量的总长度即为1米内株(茎)数。

1平方米株(茎)数=平均1米内行数X平均1米内株(茎)数。

撒播作物:

1玉米株(茎)数:

每个测点取0.25平方米(0.5X0.5米),数其中株(茎)数,4个测点之和即为1平方米内株(茎)数。

水稻秧田如果密度很大,每测点取0.04平方米,(0.2X0.2米)数其中株数,4个测点总株数除以测定总面积,即为1平方米株数。

密度订正:

撒播作物,畦(垄)沟或畦背占有一定的面积,密度测定结果需进行订正。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地段观测点附近各量出2畦(垄)以上的长度和宽度,求出总面积及相应的实播面积(不包括畦沟、背),4个点的平均计算订正系数,取一位小数,测定记录记入密度测定记录页内。

订正系数=实播面积/包括畦沟、背的总面积。

订正后1平方米的株(茎)数=订正系数X1平方米株(茎)数。

生长状况评定时间:

各种作物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

评定方法:

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作物为对象,与全县范围对比和历年与当年对比,综合评定作物生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

生长状况评定标准:

一类:

植株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穗大粒多,结实饱满,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二类:

作物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垅现象,生长高度欠整齐,穗子、果实稍小,植株遭受病虫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

三类:

作物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密度不均匀,植株矮小,高度不整齐,缺苗断垄严重,穗小粒少,杂草很多,病虫害或气象灾害对作物有明显的抑制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很低,是减产年景。

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

1、水稻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每测点选有代表性的5穴,每穴任取2个有效茎。

2、平方米茎粗、果穗长、果穗粗:

在发育期观测植株上进行,双穗株取大穗测量。

双穗率:

每个点连续取有代表性的10株。

水稻产量因素测定:

1、一次枝梗数(个):

数出由穗轴的穗节上长出的一次枝梗的数量,求出单穗平均。

2、结实粒数(粒):

数出每穗上正常灌浆子粒数,求出单穗平均。

3、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平均值取一位小数。

玉米产量因素测定:

1、茎粗(毫米):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从地面起第三节间中部最宽部分的直径(在叶鞘外测量)求出平均。

2、果穗长(厘米):

自苞叶外量取自果穗下部(不含穗柄)切线至穗轴顶端的直线长度,求出平均。

3、果穗粗(厘米):

自苞叶外测定果穗下部三分之一处直径,可采用游标卡尺或通过测量穗周长计算。

(直径=周长/3.14),求出平均。

4、双穗率(%),统计样本植株中两个或以上果穗株数,求出百分率。

5、茎粗、果穗长、果穗粗测量值取整数,平均值茎粗取整数,果穗长、果穗粗和双穗率均取一位小数。

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观测调查地点:

在县境范围内作物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