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246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

轴突

传导兴奋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

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神经元的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与反射弧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3.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细胞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或只有感觉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

(2)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3)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 )

(5)新冠肺炎患者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疼,产生这两种感觉的部位分别是四肢肌肉和大脑皮层

( ×

(6)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 )

(7)眼球被撞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

(1)当人被钉子扎一下,会感觉到痛,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产生不是(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兴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在“望梅止渴”这种反射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考向一 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分析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 B

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

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

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反射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

答案 A

解析 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

反射弧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传导正常,神经冲动可传到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感觉。

“右侧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传导不正常。

又由于“腰椎部受外伤”,所以不可能是效应器受到损伤。

可能的结果是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或神经中枢中有关冲动传出的部位受到损伤。

3.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解析 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中,③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④①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兴奋仍能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体产生感觉,A、D项正确;

由图可知,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C项正确;

图中a、d都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可以接收到从神经元传出的信号;

而c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相连,不能接收到从该神经元传出的信号,因为信号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项错误。

科学思维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向二 与反射弧功能有关的实验分析

4.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属于膝跳反射,A项错误;

Ⅲ处为传出神经,Ⅰ处为传入神经,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B项错误;

剪断Ⅰ处,反射弧被破坏,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项正确;

Ⅳ处为脊髓,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D项错误。

5.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刺激前的处理

用硫酸刺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做处理

右后肢中趾

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

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

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 

(1)脊髓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皮肤内 (3)传入神经

科学思维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

(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

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

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

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

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

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形式:

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

③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P18图2-2和小字部分:

血液中的K+浓度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其原因最可能是血液中K+浓度急剧降低导致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大量K+外流,使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2.兴奋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2)兴奋的传递过程

(3)神经递质与受体

(4)兴奋传递的特点

(1)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2)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3)突触的功能是参与信息的传递( √ )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6)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

(7)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

(8)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能通过胞吐分泌出细胞( √ )

(9)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 ×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却通过胞吐运输的意义是胞吐运输方式可以短时间大量集中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3)据图分析,吗啡止痛的原理是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

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原理分析

2.突触与突触小体

(1)结构上不同:

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

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

(2)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

(1)化学成分: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多种成分。

(2)功能分类:

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前者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转化,后者则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3)神经递质作用后的两个去向:

一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再利用;

另一途径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

考向一 兴奋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N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

B.ab段Na+通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

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mV

D.cd段K+排出细胞不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