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233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中,军事制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以下对于宋初军事制度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强化皇权②枢密院专掌军政分散相权

③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加强中央④派文官出任统帅指挥军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可知,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强化皇权,枢密院专掌军政分散相权,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都是宋初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宋代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不是统帅指挥军队,④错误,排除ACD。

故选B。

3.宣德二年(1427年)的科举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

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

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

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10%和35%。

这一政策的目的

①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②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

③加大社会各阶层人员流动性④确保满洲贵族子弟特殊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详解】科举考试实行分卷选拔,既有利于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能够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照顾到了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③是科举制的影响,不是分卷政策的目的,③错误;

满洲贵族子弟主要是在清代受到照顾,④错误,排除BCD。

故选A。

4.“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此举

①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③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④限制了人口正常增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详解】据“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可知此举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①正确;

按照固定的人丁数目征收赋税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正确;

此举不再对人民增加赋税,进一步削弱了人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③正确;

此举有利于刺激人口的增长,④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A,排除BCD。

5.“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以便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

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此约签订后

A.多口通商,打破了闭关政策B.刘步蟾等率舰巡海作战

C.列强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D.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详解】据“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可知是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此条约为《马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故选C;

打破闭关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排除A;

B项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前,排除;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

故选C。

6.蔡元培先生力主培养公民道德。

“何谓公民道德?

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只有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据此可知,蔡元培先生

①提倡吸纳西方道德观念②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③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④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详解】据“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可知①符合题意;

据“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可知④符合题意,故选B;

蔡元培并没有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主张中体西用,②③说法错误,排除ACD。

7.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

观察如图,对当时人民军队作战形势判断正确的是

A.从北往南依次推进B.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C.揭开战略反攻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详解】根据“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场形势图”可知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即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故选B;

三大战役的顺序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不是从北往南依次推进,A错误;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错误;

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D错误。

8.“双方约定陕甘毗邻区互不侵犯,各守原防;

红军同意恢复东北军六十七军在甘泉、延安公路的交通运输和通商活动;

延安、甘泉两城现驻六十七军部队所需粮柴等物可向苏区采购。

准许当地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运送粮柴进城出售。

”此协定

A.推动了中央苏区经济发展B.有利于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C.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D.局部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

【详解】据题意可知陕北苏区红军与东北军六十七军达成协定,此举有利于团结东北军,从而推动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故选B;

此协定与推动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

工农武装割据在此协定达成之前就已经实现,排除D。

9.在这些1953年的画面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我国各行业实现了机械化B.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步进行D.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建设的重点

【详解】“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及商业”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比重稳步增长”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所以这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步进行,故选C;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B;

图片内容不是推动城市化进程,排除D。

10.立宪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其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近代中国各界关于宪政模式的探索从未间断。

在中国近现代法治探索中出台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有

①《钦定宪法大纲》②《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详解】《钦定宪法大纲》出现于清末新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成立后,都具有宪法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B;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属于政治文件,不具有宪法性质,故排除包含②的ACD。

11.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要求打破等级秩序②带有“举贤”思想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④背离礼治法治主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详解】据荀子的观点可知他主张打破等级秩序,①符合题意;

据“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他”可知体现了“举贤”思想,②符合题意。

荀子和柏拉图的主张中都没有体现追求自由平等和背离礼治法治的内容,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排除BCD。

12.在1832年之前,英格兰各个郡选区中,选举权统一授予所有年收入40先令的地产者。

这一选民财产条件是1429年的议会法规定的,议会下院选举制具有“超稳定性”。

但1832年,一切都在改变。

据此可推知,工业革命

A.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B.打破了制度的平衡性

C.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D.推动了无产者的联盟

【详解】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对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说明工业革命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故选A;

打破制度的平衡性的说法有误,题意无从体现,排除B;

材料主要强调了工业革命对资产阶级发展的推动作用,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13.下列对如图分析解读准确的有

A.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B.日本法西斯进入了全面进攻状态

C.中国战区两大战场初步形成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

【详解】根据“同盟国军队进攻方向”和图示内容可知当时实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协同作战,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同盟国军队的进攻方向,不是日军偷袭珍珠港和日本法西斯的进攻,排除AB;

图中战争范围包括东南亚,不是反映了中国战区两大战场的初步形成,排除C。

14.根据如图信息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美国B.俄国C.英国D.法国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87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前后,C国人均GDP遥遥领先世界其它国家,由此判断该国为英国,故选C;

美国不是欧洲国家,排除A;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所以B不是俄国,排除B;

结合所学判断D应该是俄国而不是法国,排除D。

15.“二战后的民族主义者向着过去,向着未来敞开了他们的政治情感,正如伯纳德·

戴迪诗中预言的那样”。

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D.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详解】据“从毫无结果的旅途中走出,从狂风暴雨中走出”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故选C;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霸权衰落,排除A;

该诗反映的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而不是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排除BD。

第二部分

16.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

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为什么说这一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2001—201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分析其原因。

【答案】通过墓葬规模差异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已经出现,私有制的产生;

出土的代表权力权威的仪式用品、礼器,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发掘出的大型壕沟等工程说明当时社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而且已具备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能力。

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

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逐步积累;

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引入,多学科交叉研究;

“探源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得到大力支持;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彰显大国自信。

【详解】根据“发现高级大墓和小型墓葬共存、分区埋葬的现象;

大墓中发现多件石钺、石锛等仪仗武器”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私有制出现,并且出现了代表权力权威的物品,阶层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根据“发现一条长达2000米、最宽约30米、最深至6米的大型环绕壕沟遗迹”可知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能力。

由此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据“2001—2016年”并结合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