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502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Word格式.docx

第2题,区域协同发展,会使得河北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而环境污染不一定加重,保定等城市的等级不会大幅提升,河北人口向京津迁移的趋势会缓解。

答案 1.C 2.C

读京津冀都市圈图,完成3~4题。

3.制约京、津两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及解决措施是(  )

A.水,南水北调B.电,西电东送

C.天然气,西气东输D.煤,西煤东运

4.建设“京津冀都市圈”有利于(  )

①延缓京、津逆城市化势头 ②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 ③加强重化工业发展 ④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3题,京、津两市位于华北地区,降水少,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少,水资源短缺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为此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的紧张状况。

第4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没有逆城市化问题;

建设“京津冀都市圈”,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

目的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是加强重化工业发展;

该经济圈建立,可以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答案 3.A 4.D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唐山、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和23个县级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读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图,完成5~6题。

5.京津冀地区(  )

A.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低于京津

C.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

D.2011~2012年城镇化速度最快

6.在城镇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

C.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不断减少

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解析 第5题,从图中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现象明显;

京津是直辖市,河北省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京津;

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75%;

2005~2006年城镇化速度最快。

第6题,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还会升高;

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总数增多,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稍有减少,但是从业人口总数不会减少;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案 5.B 6.D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选取人口(非农户籍人口)、经济(人均GDP)、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社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下图示意1985~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整体年均增长率統计。

读图完成7~9题。

7.1985~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  )

①非农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②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 ③人均GDP波动下降 ④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2001~200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和人口发生突变的原因可能是(  )

A.开发区大规模建设

B.城市化进入高水平阶段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城市人口自然増长迅速

9.根据四个特征要素年均増长率差异可知,京津冀地区的城市(  )

A.非农劳动力过剩B.交通逐渐通畅

C.居民购买力停滞D.土地供应紧张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非农人口年均增长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土地年均增长率大于0即说明城市规模扩大;

图中信息不能反映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

第8题,城市化进入高水平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不会引起人口突然增加;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开发区大规模建设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第9题,图中土地年均增长率大于0,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用地量增多,可能导致土地供应紧张。

图中经济年均增长率远大于人口年均增长率,说明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非农劳动力过剩说法错误;

图中信息与交通是否通畅关系不大;

社会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始终大于1,说明人均消费额上升,购买力增强。

答案 7.A 8.A 9.D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

据此并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是因为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

影响长江运能大的水文、水系特点是(  )

A.多支流、多峡谷、多湖泊

B.落差大、含沙量小、不结冰

C.水量大、江阔水深

D.汛期长、多宽而浅的“V”形谷

11.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该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长江航运中心B.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C.传统工业基地D.甘蔗、花卉生产基地

解析 第10题,多支流、多湖泊对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有利,但多峡谷不利;

含沙量小、不结冰对航运有利,但落差大不利;

汛期长说明水量大、水位高有利于航运,但宽而浅的“V”形谷不利于通航;

所以水量大、江阔水深的水文、水系特点是影响长江运能大的主要因素。

第11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读图可知,只有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和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基地;

三个城市附近都不适合种植甘蔗;

三个城市都是所在区域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答案 10.C 11.B

12.下列符合《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是(  )

A.世界各国拥有12海里领海权,管辖海域可外延至200海里

B.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海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2/3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5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D.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被确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解析 专属经济区和领海都只有沿海国家才有,我国具有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

答案 D

13.目前我国与不存在岛屿争端的国家是(  )

A.印度B.菲律宾

C.越南D.日本

解析 我国在东海和日本,南海和越南、菲律宾都有岛屿上的争端,印度是我国陆上邻国。

答案 A

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水域①是(  )

A.内水B.毗连区

C.公海D.领海

15.专属经济区包括(  )

A.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③④

解析 第14题,水域①位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为沿海国的内水。

第15题,②为领海,③为毗连区,③+④为专属经济区。

答案 14.A 15.D

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三维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17.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  )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解析 第16题,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远距离获取地面信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用于精确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分析地理数据、模拟地理状况。

由题干中的“该图的制作与应用”这一信息可知,主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

第17题,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但不应分布在快速干道处。

乙地为快速干道经过处,不适合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对外联系通道主要靠快速干道,快速干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

东部监测点多,说明人流车流量大,商业网点也就密集。

答案 16.C 17.D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理环境的研究,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

读图完成18~19题。

18.利用图甲可以(  )

A.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

B.监测风沙和干旱灾害,进行灾情预测分析

C.确定时间和空间定位,进行路线筛选导航

D.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确定商业网点布局

19.有关图乙车载导航仪及其所示电子地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载导航仪借助GIS实现精确定位

B.车载导航仪通过RS获得交通信息

C.电子地图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D.电子地图不能显示自然地理信息

解析 第18题,图甲是遥感影像图。

用遥感可以获得图像,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

B项中的灾情预测分析、C项中的路线筛选、D项中的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只能由地理信息系统来完成。

第19题,车载导航仪借助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获得交通信息,实现精确定位,再通过电子地图呈现出来,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

电子地图也能显示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的信息。

答案 18.A 19.C

二维条码/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

下图为二维码示意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图示二维码技术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三维数字地球B.遥感

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

21.下列不是二维码技术特点的是(  )

A.容量大B.加密性

C.应用范围广D.时效性

解析 第20题,把文字等信息转化为二维码图形的过程叫做编码,把二维码图形还原成文字等信息的过程叫做解码。

这是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的。

第21题,二维码容量大,借助于图像点阵存储大量的数据;

二维码防伪就是利用了它的可加密性;

二维码应用范围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广泛应用。

二维码没有有效期,无时效性。

答案 20.D 21.D

2016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

这一地图工具通过30m×

30m的分辨率量化地表水的月度变化,并使用了1984年至2015年间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由10000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

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

据此完成22~23题。

22.开发“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GIS和GPSB.GPS和RS

C.RS和GISD.GIS、GPS和RS

23.借助“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可以(  )

A.查询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

B.解决欧盟地区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

C.测定全球各地淡水资源总量

D.分析人类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解析 第22题,根据材料“使用了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处理生成”,可知使用了遥感获取卫星图像,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图层叠加处理。

第23题,地表径流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分析人类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