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自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自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自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
已成谜团!
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
阴阳交替,互补互藏,实难穷尽;
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
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卷一绪论
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行世以来,曾在中国乃至全球中(汉)医药界引起轰动,但对其研究者至今仍为数不多,特别是在现时,急功近利者多,而静心究学者少;
明知其书甚为宝贵,而由于时人对古文医籍之文理难明,惧而拒之,此状可叹也!
!
吾得婺州双溪无间居士传授《商周乾坤图》后,浸身心于是图中,得益匪浅。
商周乾坤图乃成图于殷商七千年前之中华元始乾坤图(元始龙图——易图),至今已有万余年矣。
师门前辈无相僧于文革六年(1971)说:
“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
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
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
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
”据吾研究,万古之《商周乾坤图》乃揭开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辅行诀》组方法则之唯一钥匙,「无闻」利用业余时间为之编撰此文,以证《商周乾坤图》之博大精深。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以填补《汤液经法图》(以下简称《经法图》)中所缺之二字为纲,以分析《经法图》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目,以《商周乾坤图》之理法为经纬,绘制《经法图》之变体图,并进行验证,完成破解《经法图》之目的。
第二部分以绘制的《经法图》变体图——《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之义理,完成破解《辅行诀》所言《汤液经法》之组方法则,为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医籍提供行之有效之工具。
第三部分以复原的《经法图》之元始图与简化图和变体图作为本文以图解图之结果。
第四部分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分析,从药物酸辛苦咸甘五味,温热凉寒平五性,白青黑红黄五色,轻重缓急四态,升降浮沉四气等方面分析《辅行诀》中所载二十五味药精五行属性归类之本义,并建立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方法模型,完成对《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第五部分讨论从《汤液经法图》的功能效用中,发现太阳(手小肠、足膀胱)经与厥阴(手心包、足肝)经的是动是病之关系,从而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施治原则。
笔者之家父为中药师兼中医师,家弟为中医师并中药师,而本人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对博大精深之中华医药宝库仅只一知半解,出于对祖国医药事业之热爱而班门弄斧,献丑于大家庭前,还请诸君见谅。
此文之解析仅为吾一家之观点,正确与否观者自参。
谨以此文作引玉之砖,期望能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起一点推波助澜之作用,也冀能得到专家学者之批评指正,共同探讨,与时俱进。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如是曰:
逢盛世承传古技为今用,振华夏引取西术为中用。
中华医药经典流传万古,中华医药术技造福人寰!
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
欲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必须首先破解《经法图》。
为破解《经法图》,笔者依据《商周乾坤图》之理法绘制黑白图(图1)
(图中加框之“酸”、“痉”二字,为吾与家弟方国伟所添,正确与否请看下文之求证)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
生我(母),左者:
我生(子),前者:
克我,后者:
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
“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
肝德在散。
故经云: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
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
(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
牡桂[木中木]味辛温。
秦椒[木中火]味辛温。
(蜀椒味辛温)。
干姜[木中土]味辛温。
细辛[木中金]味辛温。
附子[木中水]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
旋覆花[火中火]味咸温。
大黄[火中木]味苦寒有毒。
泽泻[火中土]味甘寒。
厚朴[火中金]味苦温无毒。
消石[火中水]味苦寒。
卤咸(戎盐)味苦咸寒。
亭历[火中火]味辛寒。
味甘属土:
人參[土中土]味甘小寒。
甘草[土中木]味甘平。
大枣[土中火]味甘平。
麦门冬[土中金]味甘平。
茯苓[土中水]味甘平。
味酸属金:
五味[金中金]味酸温。
枳实[金中木]味苦寒。
豉(缺)[金中火][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
勺药[金中土]味苦。
署豫[金中水]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
干地黄[水中水]味甘寒。
黄芩[水中木]味苦平。
黄连[水中火]味苦无毒。
术[水中土]味苦温。
竹叶[水中金]味苦平。
根据《辅行诀》与《内经》二书之说,笔者列表如下:
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
方证分析如下:
一、肝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
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
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曰: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笔者对《难经》中这两句经文的理解为,当“我虚”时用“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
当“我实”时则用“实者泻其子,母能令子虚”。
两句经文的运用在于主体的“我虚”还是“我实”。
老祖宗们用词讲究对仗工整,其实这两句经文并无矛盾之处。
】
1、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金中木]、芍药[金中土]、甘草(炙)[土中木]、黄芩[水中木]、大黄[火中木]、生姜[木中土](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解析:
肝实则怒,怒则为病曰“烦”,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说文》曰:
“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
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右转(阴退)为泻。
“肝实,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
“大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生姜为木中土。
“肝德在散。
味酸皆属金,以酸泻之”,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
“味甘皆属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土体”中之木反侮“木体”中之土;
《难经》曰:
“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木体之母“水体”中之木、之子“火体”中之木扶持“木体”中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