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第1框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第1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第1框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嫌疑人有甲、乙、丙、丁。
下面是审问笔录:
甲说:
“反正不是我干的。
”
乙说:
“是丁干的。
丙说:
“是乙干的。
丁说:
“乙是诬陷。
[请您思考] 假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说假话,扒手只有一个,请问是谁?
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温馨提示]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之一——不矛盾律的理解和运用。
材料
中已知“只有一个说假话”,所以需要运用“不矛盾律”把说假话者排除,那么剩下的人说的都是真话,如此,扒手便不难找出。
根据材料内容:
“乙说:
‘是丁干的。
’和丁说:
‘乙是诬陷。
’”我们便不难发现乙和丁的话正好矛盾。
根据不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我们便可推知乙和丁二人的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人说假话。
而题中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乙和丁到底是谁说假话我们不必追究,但我们可推知甲和丙说的一定是真话,甲说:
”丙说: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扒手就是乙。
一、不可自相矛盾
1.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2.逻辑的分类,狭义逻辑的含义
(1)逻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逻辑既包括形式逻辑,又包括辩证逻辑。
狭义的逻辑专指形式逻辑。
(2)形式逻辑只是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结构方面,而不研究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实际的具体内容。
3.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
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总称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4.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1)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守不矛盾律的要求。
(2)不矛盾律,有时又称为矛盾律。
通常用公式“并非(A并且非A)”来表示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3)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5.依据不矛盾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6.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二重性即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想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二、不能骑墙居中
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1)科学的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
2.依据排中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
3.不矛盾律与排中律之间的关系
不矛盾律强调:
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指出,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三、必须首尾一致
1.依据同一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2.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
教材P13“探究问题1”
(1)上述判断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因为它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
不矛盾律,即不容许思维判断中含有逻辑矛盾。
(2)人在认识过程中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也是起码的逻辑思维规律。
只有遵守这些逻辑思维规律,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教材P13“探究问题2”
该探究活动是一个矛盾论断。
其答案是:
由于可以溶解一切物品,而用来装这种溶液的器皿也是物品,也会被溶解,这样就无法装这种溶液了。
这就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所以这位青年无言以对。
教材P14~15“探究问题”
这位学生的回答有两处不符合逻辑要求。
第一处是:
老师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学生答:
“我作业做得很认真。
”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第二处是:
学生该说:
“我并没有说我的作业做完了!
”却又说“我并没有说我的作业没有做完!
”“作业做完了”与“作业没有做完”是两个矛盾的判断,都给予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教材P16“探究问题”
乙犯了逻辑错误,因为他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甲所说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乙故意将其偷换为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知识点一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难点)
1.谈到不矛盾律的时候,我们必须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区别开来。
我们承认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客观矛盾,同时要致力于在思维中正确反映这种矛盾,但这种“矛盾”是指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而不是形式逻辑所讲的“自相矛盾”,决不可把这两个“矛盾”概念混为一谈。
2.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根本区别是:
包含逻辑矛盾的判断即自相矛盾的判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既断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同时又断定事物不具有该属性;
而辩证矛盾判断断定的是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
3.在日常思维中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要特别注意把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相区别。
“运动物体既在这一点,又不在这一点”,如果其所表达的是物体运动“既有间断性,又有连续性,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则其所表达的是辩证矛盾思想。
但若理解成物体运动“既有连续性,又没有连续性”,那就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思想。
例如,我们说“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
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
不能理解为雷锋既具有平凡的属性,又不具有平凡的属性。
又如臧克家的诗: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其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
“活着”是指精神永存。
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如果说某人的“自然生命结束了”,又说他“自然生命没有结束”,那就成了逻辑矛盾,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1)逻辑矛盾是思维混乱的表现,不是对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揭示,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
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针对训练] 1.“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①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②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④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
两者的区别在于:
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知识点二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重难点)
关系
不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科学的思维是无矛盾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守不矛盾律的要求。
不矛盾律,有时又称为矛盾律。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
在同一个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科学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这种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这就要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不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不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针对训练] 2.在驳斥一种错误论题时,可以不必直接证明其错误,而只要把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的真实性证明之后,就可以推出它是假的,它根据的是( )
A.同一律B.矛盾律
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
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这告诉我们:
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材料恰能体现这一点:
证明一论题为真,也就证明了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为假。
知识点三 关于同一律(重点)
1.含义
科学的思维具有确定性。
要正确地表达思想,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那个,游移不定。
这就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
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
2.要求
3.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
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是混淆概念,或者叫做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
例如:
“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
怎么罪犯还会有理?
还要有人替他辩护?
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
“被告”与“罪犯”是交叉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同一。
这里恰恰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
例如,“顾客:
同志,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