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820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

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

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

“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

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

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反馈练习]

  1.填空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_____________增多、扩大、加深。

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减少;

还向__________________输送大量泥沙,给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

______;

降水集中在_______________季节。

  2.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

1.

(1)地表肥沃的土壤 沟谷 耕地面积 黄河下游 河道整治 防洪

  

(2)温带大陆性季风 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夏秋

  2.略

  ●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备课资料

  一、“以林为主”还是“草灌乔结合”

  本文提要:

本文认为治理大西北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在具体分析和比较西北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治理与整治贫困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与封山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认为单纯的“以林(乔)为主”的方针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还建议将治理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有人提出,大西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推行“以林为主”的战略方针。

  我国西北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气候和草原气候,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曾多次作出努力,但均收效甚微。

50年代苏联专家提出通过造林抑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最终三门峡水库还是大规模淤塞。

80年代初发起了大规模的“种树种草”运动,又未获成功。

最近即将掀起的造林高潮,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按科学规律运作的问题仍是众多人关心的焦点。

我在近30年内曾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多次学习与考察,既看到西北农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的确见到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现提出来供讨论。

  要遵循两个规律:

生态适应性规律告诉我们,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有特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而各种生物都需要其一定的适宜的特定环境,当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最好的时候,也就体现了这个生物群落的最高生产力。

人类的任务就是促使生物与环境的最佳吻合,也即人工栽培植物或动物部署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尽量通过人为的努力为生物创造最适宜的生态生产环境条件。

80年代初,一张大报曾刊载十多位生态学家的建议,将以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气候为主的×

×

省建设成为“林木繁茂的生态省”。

愿望是好的,但规律是不能违反的。

  地域分异规律告诉我们,地球不同空间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是有差别的,因而生物的适应性与分布也是不同的。

大西北地域广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差极大,特别是在年降水分布上,可从600毫米到几十毫米。

因而无论是农业还是种树种草都要强调因地制宜,要区别是森林气候还是草原气候。

  80年代初的种树种草运动之所以事与愿违,种树是由于违背了生态适应性规律与地域分异规律,而当时的种草未与发展畜牧业密切配合,不是出于农民自愿,违反了经济规律。

因此,一轰而上,随之又一轰而下。

这个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很好吸取。

  水分与草灌乔:

在年降水量<300mm~350mm的地区,是干旱的荒漠气候,自然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