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053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70242Word格式.docx

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君权神授B.天人合一

C.大一统D.皇权至上

6.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8.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D.皇帝制度

9.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这是因为秦朝(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继承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B.发展了社会经济

C.防止了外敌侵略D.加强了民族团结

1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12.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1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14.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

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

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1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协助奏章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1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8.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设立的中央机构是(  )

A.军机处B.理藩院

C.内阁D.改土归流

19.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说

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20.钱穆认为:

“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21.《历史大脉络》中说:

“16世纪是世界形势的转折点……那时中国……只可惜暮气已深,又昧于外面的情形,民间有企图开拓之心,官方则全无向外发展的意愿。

”对于16世纪中国政治的状况,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内阁开始出现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思想日益保守

C.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倾向,启蒙思想滋生

22.有人说:

“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23.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制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25.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华’。

”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华”的转变,反映了(  )

A.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

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

26.“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赞颂了(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曾纪泽收回伊犁

C.刘永福抗日斗争

D.邓世昌英勇海战

27.19世纪末,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作者所哀伤的是(  )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C.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

D.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2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后果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马关条约》的签订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29.1933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中说:

“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

国势岌岌,危如累卵。

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

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

‘复兴’!

”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

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

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

九运动爆发

3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这里的“统一”指(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31.21世纪初,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

“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

……”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华北事变

D.日本战败投降

32.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

“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

”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  )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

D.徐州会战的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

3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34.“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此诗句表达了洪秀全的革命抱负()

①推翻清朝统治②铲除社会不平③建立人间天国④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5.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C.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20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