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水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所有环节和流程,其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1.2.2供应链各个环节实行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物流(包涵了销售环节)、绿色消费及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
1.2.3在农产品供应链主线上,农业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如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包装储运等紧密关联,依托农业科技、信息、金融和物流等要素为其服务支撑体系,将标准化贯于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并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4供应链的运算公式为:
6-1=0,各个环节是连成一体,缺一不可的,不管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食品安全的目的。
因而供应链的管理不是环节的单独管理,而应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严格控制。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2.1原材料供应环节
2.1.1农用物资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2005年1月25日发布的21省市农资质量和售后服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消费者对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等农用物资的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广大农村消费者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在种子方面:
种子质量问题突出,掺假使假严重,种子生产销售中夸大宣传现象普遍。
如成都2000余户农民购买了某种子公司推广的未做引种试验的油菜种子,结果由于土壤、气候条件不适,导致4200亩油菜出芽率仅15%至30%。
在农药方面,农村农药质量和售后服务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
二是部分农药经营者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擅自扩大农药使用范围;
三是农药售后服务指导不力;
四是农药经营者业务素质较低。
在化肥方面,农民对化肥质量评价满意的占46%;
对化肥质量评价“一般”的占46%;
对化肥质量评价不满意的占8%。
2.1.2饲料安全问题
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滥用违禁药品,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饲料卫生指标超标等问题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在2002年下半年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查检测的样品中,共有258批次检出了违禁药物和违规添加的药物。
在这些不合格样品中,检出安定的占7.2%;
检出喹乙醇的占4.3%;
检出土霉素的占2.3%;
检出金霉素的占1.4%;
检出盐酸克伦特罗的占0.5%;
检出呋喃唑酮的占0.4%。
另外,在抽查检测发现的1650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卫生指标超标的有:
铅130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7.8%,黄曲霉毒素B175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4.5%,沙门氏菌42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2.5%[2]。
2.1.3在农业生产物资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不完善,监管不力。
虽然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屡禁不止,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2种养环节存在的污染:
工业“三废”污染、白色污染、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污染、兽药残留
2.3产后加工环节
2.3.2违法生产和假冒伪劣食品泛滥
2.3.3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数量不足、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
这已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
2.4仓储、配送和销售环节
2.4.1食品包装、保鲜和储运技术比较落后
由于存在大量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食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包装中使用不合格包装物,过量使用保鲜剂的现象比较普遍。
食品包装、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规程也很不完善,引发的有机物污染、致病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据调查,当前在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仅占38.56%。
由于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中国的铁路冷藏食品运量仅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
在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也只占运输总量的20%。
2.4.2农产品市场分散,规范化的经营主体较少
目前,全国424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产地批发市场2363家,城市批发市场1880家;
蔬菜市场1288家,干鲜果品市场836家,水产品市场323家,其它肉食、禽蛋、粮食、食油、仔猪市场1856家。
大多数食品产地市场多为小而分散的市场,很难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同时由于规范化管理的企业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农户营运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经纪人等)作用有限,在供应环节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非常困难。
2.4.3市场安全准入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除了极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外,其它地方市场准入管理还未起步,特别是各地农贸批发市场在这一方面的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调查显示,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只有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2.6%的农副产品市场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27.9%配备了速测仪,10.59%配备了色谱仪,3.6%购置了检测车。
另外,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约50%。
2.5农产品消费环节
从饮食结构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生冷食物、动物性食物、煎炸烧烤食物增多,常常导致许多新的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从销售方式看,我国食品销售方式仍然比较落后,有接近一半为食品批发零售业,餐饮业超过总数的1/4,食品摊贩仍然占有很大比重。
由于街头摊点的食品安全监管跟不上,从而成为传染病的传播中心。
3实行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3.1绿色采购
选用健壮、无污染的种子种苗,采用有机饲料、绿色饲料、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
与此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依法监管力度和对农资市场秩序的整顿工作,强化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兽药经营单位的检查力度,严禁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等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
3.2绿色生产
3.2.1科学合理使用良种
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
全面推广应用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3.2.2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
充分利用农艺、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农药使用量;
改进施药方法,全面推行中低容量施药技术;
淘汰喷枪喷淋等落后的施药方式和施药器械,加强先进高效施药机械的研制开发与引进,大力推广新型施药机械。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合理使用兽药渔药水平。
3.2.3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按照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合理选用肥料品种、确定施肥数量、优化施肥结构、把握施肥时期、改进施肥方法。
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
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
3.2.4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
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稳步推进绿色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提高末段污染物处理能力;
在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
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推广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工厂化养鱼、山区流水养鱼、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和鱼鸭混养等先进的集约生态养殖方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2.5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伙推动”四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产品及畜禽、水产品绿色种养殖基地,在农业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积极推广实施标准化,确保食品安全。
政府的主要职责和功能: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多种主体参与的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的平台。
在做好规划、协调服务的同时,重点扶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示范区,扶持大宗农作物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和高新技术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
依托市、县、乡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传授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检测、监督等项服务,规范一家一户的生产行为。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使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原料,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度,从而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消费,拉动生产,引导农民走农业标准化之路。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伙推动模式:
采取“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或“一县一业”的农业生产格局,统一供应优良种子、种苗,统一供应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检测检验,统一产品包装或品牌,统一产品运销等,使农业生产进一步趋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
3.3绿色加工
绿色加工。
在加工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规范,使用干净卫生的食品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加工技术,保证生产环境和人员的卫生;
保证原料清洗水的卫生质量,科学合理地使用防腐剂、色素、面团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延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