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4篇文档格式.docx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4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4篇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灌输现成的知识;
是促进学生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生成出新的教学闪光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进行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把教学过程统的过死,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么”,而不是“我是怎样想的”,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
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成为走进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绊脚石。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超出预设范围)生成时,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
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可以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独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
对于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火花”,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
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
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并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
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二
《名师备课新思维》是雷玲主编,最初是对这本书的名字感兴趣,可是当我拿到书看到书中这样介绍作者:
雷玲曾在大学任教,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总编室主任,资深教育记者,高级编辑,50余次获教育部新闻奖、北京市新闻奖、全国教育教辅奖等奖项,出版了50余本中小学教师专业用书。
看完简介后顿时震惊,好强悍的作者。
《名师备课新思维》这本书涵盖有效备课,创新备课,特色备课三部分内容。
书中列举了孙双金,王崧舟,张祖庆,刘祥等多位名师备课的方法,思路。
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尤其是看到有效备课这一部分,备课前要学会“五问”:
一问:
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二问:
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
四问自己的创新在哪里?
五问自己的胸襟在哪里?
一问:
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在学校讲公开课的情景。
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结果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很积极,而我在课堂上又不能很好的引领学生。
再加上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有时候控制不住训斥学生。
结果在课堂上我有些失态,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很生气。
可想而知这堂课效果并不好,课下我一直在反思。
当我看到一问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看到这句话我茅塞顿开,原来我在备课时很少想到利用自己的优势。
我最大的优势是用不同的语言激励学生,尤其是批改作文时我总是从不同的方面表扬学生,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给我说。
而在课堂上我不怎么表扬学生,我在班主任角色和任课教师角色之间不能很好的转换。
在课堂上总把自己当班主任,看到学生表现不满意便想发脾气。
其实我如果能用改作文时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生肯定愿意跟我多沟通交流。
二问:
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书中这样说: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李吉林老师认准的是“情境教学法”,孙双金老师擅长的是“课堂辩论法”,于永正老师拿手的是“课堂表演法”,王崧舟老师最出彩的是“情感体验法”……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钱梦龙老先生四步导读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了学习语文的“四步读书法”,即导读法。
第一步,整体感知,即全面阅读课文。
第二步,重点阅读,即抓住重点句段去阅读。
第三步,揣摩思路,即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路子,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四步,认识特点。
“四步读书法”,从“教”的角度来说是“四步导读法”:
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四步读书法”。
语文教师要多从“学”的角度改进我们的教法,把学习语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则学生终身受益。
。
三问:
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
书中解释了“平面徘徊现象”及解决方法:
赶快聚焦找准某一点作为突破口,争取以点带面。
所谓聚焦,就是在某段时间集中进行某一专题或某一方面的研究。
比如研究如何设计“导入语”,研究读的三层次——感读层,理解层,品味层,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等等。
我想起了上次听申博士的报告,他讲述做课例研究的三种方法:
专题分析法,情境填空法,结构复盘法。
其中专题分析法,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专题,如导入提问朗读概念教学等,多个课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的方法。
在专题分析法中申博士举了四种质疑的方式:
开放式,引领式,激取式,讨论式。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问:
自己的创新在哪里?
普拉斯说:
“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
”正如特级教师刘祥在他的八个“锦囊妙计”中所说:
模仿,甚至拿来主义。
对于新人来说,模仿是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精当的成长路径。
还要在整合中博采众长化为己有。
备课中的博采与整合,不一定要建立在完整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是在备课过程中,将平日里积累的各种教学细节穿插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
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在原有基础上要学会设计出彩点,创新点。
五问:
自己的胸襟在哪里?
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人的胸怀比天大,教师应不断的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国际接轨。
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野开阔。
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
书中列举四种姿势读文本:
俯视文本,寻求深厚的基础;
环视文本,开阔广阔的视野;
仰视文本,探索补充的空间;
平视文本,形成最佳的路径。
语文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文本的创造也并非孤立的。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尤其要注意环视文本,寻求更广阔的空间,开阔自己的视野。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好备学生。
在备教材的过程中要先熟读课程标准,了解单元目标,了解编者选编意图,我们教师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正如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的董琦老师所说:
术富道正,提高语文素养。
术:
教学方法。
道:
教学理念。
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学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代课程之父拉夫尔.泰勒认为: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预设几个兴奋点。
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更多的是指教师有意预设的某一个或几个别具一格的问题,环节,步骤等,是引爆学生情绪,迅速引起学生大脑亢奋的“教学点”,是深受学生喜爱,促使学生乐此不彼的“引力场”。
学生兴奋,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就会增值。
想要上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必须充分备课,在备课时多问几遍为什么?
多思考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思考文本怎样能更好地解读,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三
看了《名师备课新思维》这本书,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往我在备课中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教案集等,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秉承沿袭,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思维模式僵化,教学语言呆板,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水一潭。
正是这本书使我茅塞顿开,让我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传统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
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
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题整合。
由此可见,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要体现尊重差异的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理念,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所以,教师备课应坚持开放性策略,预设性策略,结构性策略和反思性策略等。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备自己,还要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伴及社会对话。
同时我认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学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是
“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基础性的“备课”。
《名师备课新思维》向我打开了一扇课改世界的大门,我深深懂得不仅要坚决贯彻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备课观,还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把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调查、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把老师的“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转变为调动学生表现自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在新课程中不再是
“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改编、重组、补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程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四
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俗话说: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备课是绝对讲不好课的。
怎样进行高效备课?
怎样达到最佳教学设计效果?
名师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名师备课新思维》就解决了这些难题。
书中列举了孙双金、王崧舟、张祖庆、刘祥等多位名师备课的方法、思路。
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受益匪浅,现将粗浅认知梳理如下。
一、通读全册教材,做好一学期的规划。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认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编排意图,对照《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水平,确立一学期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整体制定课时计划,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特别是安排好集中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避免随意性,有的则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备而学。
如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是5--6年级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通读全册教材会发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外,还要通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的相关内容和“口语交际”中的部分内容来体现,再如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证,教材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的学习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推荐了一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