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881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

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

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

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

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

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清洗脏的衣物。

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

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

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传播,但还不能完全阻断传播。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

(2)

1、问:

什么是肠道病毒71感染性疾病?

答:

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问: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

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问: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传播方式有以

下几种: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4、问: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答: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C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5、问: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

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6、问: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7、问:

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

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8、问:

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专家答:

小学校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

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的防治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口、臀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

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病原体:

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

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流行特点: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临床上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

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诊断: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

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聚集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④病程经过较短,约4〜10天,多在一周内痊愈。

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治疗原则:

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

预防原则: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

本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幼儿园、学校、家庭等如何有效防范手足口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如果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

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专家建议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如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

1、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医护人员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自觉意识,重点进行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2、在全省各级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

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