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试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外教育史》考试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考试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一)宫廷学校
(二)寺庙学校
(三)文士学校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学校
(一)苏美尔人的学校
(二)古巴比伦的学校教育
三、古代印度的学校
(一)婆罗门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2、古儒学校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社会概况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
(1)小学
(2)大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师
(四)六艺教育
1、礼、乐
2、射、御
3、书、数
第四节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第五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共和政体时期
(一)小学
(二)中学
(三)高等教育
二、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
(一)诸种教育起源说的基本主张;
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
(三)夏代、商代的学校机构的名称及其主要教育内容,教育特点;
西周的教育制度,六艺教育及其特点,教师与学生。
(四)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雅典教育的特色;
希腊化时期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五)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
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儿童公育。
2.文士学校,古儒学校,泥板文书,“埃都巴”。
3.庠,序,校,瞽宗,辟雍,六艺教育,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
4.五项竞技;
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教仆。
5.修辞学校。
(二)理解分析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主要错误;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2.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早期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六艺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4.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雅典教育的特点;
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
古罗马共和政体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意义;
掌握古代中外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
理解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观与其政治主张之间的关联;
把握《学记》与《雄辩术原理》在教育发展历史中的价值和地位;
初步认识中外教育家在教育精神上的各自特点。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二、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的对象
四、教育的内容
(一)知识教育
(二)技能训练
(三)道德教育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自觉修养
1、立志与持志
2、克己、内省
3、改过迁善
(二)因材施教
(三)启发诱导
(四)学、思、行结合
六、论教师
(一)“学而不厌”
(二)诲人不倦
(三)教学相长
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
二、理想人格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存心寡欲
(二)尚志养气
(三)反求诸己
(四)磨练意志
第三节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三、学习方法
(一)防邪近正
(二)积学积善
(三)虚壹而静
(四)学思行一致
四、论教师
第四节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三)主动的教育方法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五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美德由教育而来
二、“苏格拉底法”与启发式教学
第六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一)学前教育
(二)7岁至17、18岁
(三)18岁至20岁
(四)20岁至30岁
第七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的年龄分期
1、出生至7岁
2、7岁至14岁
3、14岁至21岁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三、“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第八节《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
(二)论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学制与学年设想
2、大学的学校管理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相长
2、预时孙摩
3、长善救失
4、启发诱导
5、藏息相辅
二、《雄辩术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演说家的方法
1、及早施教
2、内容广泛的课程内容
3、因材施教
1.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3.荀子的性恶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理论。
4.墨家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和教育方法论;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
5.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的主张;
苏格拉底法。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
柏拉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内容。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
和谐教育主张;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8.《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作用及地位的论述;
《学记》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
《学记》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
9.《雄辩术原理》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培养演说家方法的论述。
1.“有教无类”、“六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克己内省。
2.性善论、“四端”、“大丈夫”、存心寡欲、尚志养气、反求诸己。
3.性恶论、“性伪之分”、“化性起伪”、“注错”、“积靡”、虚壹而静。
4.“兼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苏格拉底法、《理想国》、“哲学王”、理智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
6.《学记》、教学相长、预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雄辩术原理》。
1.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主张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孟子性善论的教育意义,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3.荀子性恶论及其对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及其意义,关于教师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及其特点;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
5.“美德由教育而来”主张的理性主义特征,“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异同。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体制的设想。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8.《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
《雄辩术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和脉络,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影响。
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系。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的兴衰
1、稷下学宫的兴衰历程
2、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汉初的文教政策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2、地方学校
三、魏晋六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一)魏晋的官学教育
(二)南朝的官学教育
(三)北朝的官学教育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一)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唐宋时期官学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2、宋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一)元明清官学教育制度
1、元代官学教育制度
2、明代官学制度
3、清代的官学教育
(二)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1、科举制度的沿革
2、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二)先秦私学的特点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一)汉代私学的种类
(二)汉代私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扩张
(一)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二)南朝的私学教育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四、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
(二)大学教育
五、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的兴盛
(二)书院的发展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一)基督教概述
(二)基督教控制下的学校教育
二、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
1.稷下学宫的发展历史、性质与特点;
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官学教育制度体系;
魏晋六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征;
唐宋时期“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官学教育制度体系;
元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体系。
2.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历程;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
先秦私学的特点;
汉代私学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的特点;
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发展。
4.书院出现的原因;
书院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
历代书院沿革。
5.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体系;
骑士教育制度;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市民阶层的教育。
1.稷下学宫、“独尊儒术”、《贤良对策》、大都授、设科射策、师法和家法、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文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总明观、五经课试法、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崇宁兴学、苏湖教法、三舍法、提举学事司、社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等第法、监生历事制。
2.生徒与乡贡、及第、帖经、“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