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612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高)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低)

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像波浪。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

愁苦、烦闷。

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

(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

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两次。

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

“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

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

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

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

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

(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

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

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

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

(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

这才是李白。

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

(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白天。

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

(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

(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

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

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

反复。

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

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

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

四、唱读诗

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

2、学生跟唱、学唱。

第二课时(《望岳》)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

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

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五岳”!

五岳: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南岳:

衡山;

中岳:

嵩山。

五岳之首是哪座山?

——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

岳:

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

《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1、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

)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

《春望》和《石壕吏》写在“安史之乱”前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2、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

望什么?

泰山。

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

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

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做标记,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地读四遍。

3、解题:

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指泰山之色。

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青翠。

“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绵延不绝。

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这句里面有望没有?

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那么远看完之后呢?

作者又写道: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

虚写。

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

“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

”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呢?

“割”字,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

神奇秀丽、高大。

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

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

近望。

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总结:

这两联可以概括为:

泰山的整体形象。

(2)过渡:

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3)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

我们说《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

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吗,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

层云、归鸟。

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心情激荡。

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

眼界空阔。

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省主语,谁?

——我。

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那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