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663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文档格式.docx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二)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基本主张

(1)经验论。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3)主动作业论。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评价

优点:

(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

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另外,它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

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

在课程实施上,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的差别。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进行编制。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物是赫钦斯。

这一流派认为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1)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3)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

(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1)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

(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和教育学家布鲁纳。

2.基本主张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

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以改造社会为中心,不再以学习各种知识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改造传统的目的。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因此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评价

(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

(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

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1.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4)社会发展需要。

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

(4)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述

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课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含义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个部分构成。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

周安排。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推,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三)教科书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2.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编排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

篇幅要详略得当。

(3)教科书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4)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薄厚要适度,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最大程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专家富兰(M.fultan)等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

第一种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或程序化取向。

第二种是课程实施的互动调试取向。

第三种是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课程改革的清晰程度

3.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二)学校内部因素

1.校长

2.教师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