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457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

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

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

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

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

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

板书:

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

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

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

(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1013+214=十

256+214=+256十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

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

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

37+73=+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例2、例3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挂图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情况

(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一共行多少千米?

可以怎样计算: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问: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

(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_____)

(4)问: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实践运用,深化知识

1.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主题图(教科书27页图显示小精灵的话: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让学生回想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

然后课件展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引出例3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

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练习五的第5、第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加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有关练习题)

一、创设情景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探索规律

例4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第五天城市B→C第六天城市C→D第七天城市D→EA→B115千米B→C132千米C→D118千米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进行汇报。

教师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实践运用,深化知识

P30/做一做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P32/5—7

【教学后记】

【相关链接】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德国大数学家高斯(CarlFriedrichGauss1777-1855)是德国最伟大,最杰出的科学家,如果单纯以他的数学成就来说,很少在一门数学的分支里没有用到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高斯的祖父是农民,父亲除了从事园艺的工作外,也当过各色各样的杂工,如护堤员、建筑工等等。

父亲由于贫穷,本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母亲在三十四岁时才结婚,三十五岁生下了高斯。

她是一名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他手巧心灵是当地出名的织绸能手,高斯的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有机会就教育他,把他所知道的一些知识传授给他。

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在晚年喜欢对自己的小孙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说他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他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受他管辖的工人们的周薪。

父亲在喃喃的计数,最后长叹的一声表示总算把钱算

出来。

  父亲念出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

“爸爸!

算错了,钱应该是这样”。

  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小高斯讲的数是正确的,奇特的地方是没有人教过高斯怎么样计算,而小高斯平日靠观察,在大人不知不觉时,他自己学会了计算。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亦可以说明高斯很小时就有很快的计算能力。

当他还在小学读书时,有一天,算术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算出以下的算式:

1+2+3+4+……+98+99+100=?

在老师把问题讲完不久,高斯就在他的小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答案5050,而其它孩子算到头昏脑胀,还是算不出来。

最后只有高斯的答案是正确无误。

  原来:

1+100=101,2+99=101,3+98=101……50+51=101

  前后两项两两相加,就成了50对和都是101的配对了即101×

50=5050。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的内容例1,例2。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点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

70=12×

58=40×

5=11+7=4+25=

70×

50=8×

125=5×

*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

25=100(人)或25×

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

25=25×

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

(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

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

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

(25×

5)×

2方法二:

25×

(5×

2)

=125×

2=25×

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25×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

6)×

10()15×

(6×

10)

(125×

80)×

3()125×

(80×

3)

(12×

25)×

4()12×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A×

B)×

C=A×

(B×

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