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487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4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x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稚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两个城邦国家的经济、政体、文化及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类型。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外战争频繁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

斯巴达人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男孩7岁以后就进人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

以求形成勇敢、坚毅、顺从和爱国的品质。

斯巴达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到18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年满20岁的青年,被派往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

到30岁时,通过考核,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获得国家公民的

另外,还有骑马、游泳、击剑等。

到15、16岁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

以“五项竟技”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或称哲学)。

到18岁时,再进人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

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参与国家政事。

雅典教育特点主要有:

(l)教育其有阶级性;

(2)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3)雅典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4)忽视女子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的教育活动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被称为“智者”。

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获得了新的、特殊的含义,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等。

普罗塔哥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朴素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体表现在:

(l)智者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

(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2、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1、教育目的论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

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

“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

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罪、什么是恶,才能趋罪避恶。

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智育论

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

4、“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

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见如下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讨论)。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时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走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已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柏拉图用对话体裁写了不少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是其中集中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影响的著作。

1、“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认为一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

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理念,即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所以,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而已。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以其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l)论学前教育。

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控制。

国家应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

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等活动。

主张要精心选择故事的内容,并对游戏的方式、内容也要精心安排。

(2)论普通教育(7一18岁)。

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

六岁以后,男女儿童要分别进入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如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学习。

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初步的读、写、算、唱歌、音乐为主。

柏拉图对于体操和音乐尤其重视。

他强调指出,“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3)论高等教育。

柏拉图将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意志教育阶段(18一20岁)。

以军事体育训练及“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学习为主。

20岁以后,绝大多数贵族青年结束教育,去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

少数才智出众的贵族子弟,继续受教育。

第二阶段:

发展智力阶段(20一30岁)。

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

年满30岁后,这部分青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去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

极少数聪慧而好学,并在哲学研究上有特殊才能的人,则继续学习。

第三阶段:

继续学习(30一35岁)。

继续研究哲学,直到35岁,然后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吏。

第四阶段:

哲学王(50岁左右)。

按柏拉图的构想,个别人需要再经过十五年的锻炼,大约到了50岁时,经过指挥战争等各种考脸,在学识方面,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4、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1、灵魂论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大部分:

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种成分。

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

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

理性的灵魂是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2、教育的作用论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明确指出教育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他指出国家的立法者(统治者)必须“首先注重青少年人的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教育应由城邦办理“,决不能让私人管理学校教育工作。

同时,还十分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家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3、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

(l)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但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2)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3)在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

(4)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雅典教育实践中的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体育,而他则把和谐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音乐教育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体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与智育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二、古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早期的教育

共和早期的罗马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邦国家。

罗马是不存在学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都是在家中进行的。

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主要的老师。

父辈们经常带领自己的孩子在田间进行实地农事操作,并在劳动过程中,传授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

在劳动之余,父辈们还经常教孩子们投标枪,练习骑马、角力、游泳。

传授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

另外,罗马人还利用民谣、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古罗马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制订的一部法典,因刻在12块铜表上,故称为“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重要的成文法典)等材料,对儿女进行简单的读、写教育,使儿女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

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既是合格的农夫,又是勇敢的士兵。

2、共和后期的教育

到了共和后期,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以及希腊文化教育的影响,罗马的文化教育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并确立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1)罗马小学。

主要任务是拉丁文字的学习,课程包括读书、写字和算术。

学校对读、写科目比较重视,而排斥音乐和体育。

小学都是私立的,学校的设备一般都很简陋。

小学教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