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4865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90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状态调节的4大金点Word格式.docx

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8)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2.电磁学部分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4)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5)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7)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8)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9)汤姆孙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0)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11)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12)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3.原子 原子核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孙还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并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式,并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8)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9)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4.选考部分

(1)热学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机械振动 机械波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3)光现象 电磁波

①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

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②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③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④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二、高中物理的重要思想方法

1.理想模型法:

为了便于进行物理研究或物理教学而建立的一种抽象的理想客体或理想物理过程,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事物的次要因素。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等)、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和过程模型(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抛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恒定电流等)。

2.极限思维法:

就是人们把所研究的问题外推到极端情况(或理想状态),通过推理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用极限思维法处理物理问题时,通常是将参量的一般变化,推到极限值,即无限大、零值、临界值和特定值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讨论。

如公式v=

中,当Δt→0时,v是瞬时速度。

3.理想实验法:

也叫做实验推理法,就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叫做理想实验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如伽利略斜面实验、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等。

4.微元法:

微元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事物整体目的的方法。

它在解决物理学问题时很常用,思想就是“化整为零”,先分析“微元”,再通过“微元”分析整体。

5.比值定义法:

就是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特点是:

A=

,但A与B、C均无关。

如a=

、E=

、C=

、I=

、R=

、B=

、ρ=

等。

6.放大法:

在物理现象或待测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况下,把物理现象或待测物理量按照一定规律放大后再进行观察和测量,这种方法称为放大法,常见的方式有机械放大、电放大、光放大。

7.控制变量法: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用了控制变量法。

8.等效替代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等。

9.类比法:

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如研究电场力做功时,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

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1.(2016·

孝感模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胡克认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是有条件的

B.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C.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任意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D.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

解析:

选C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A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B正确;

库仑用库仑扭秤实验研究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C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D正确。

2.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律就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关下面四个实验装置,描述正确的是(  )

A.牛顿利用装置

(1)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B.安培利用装置

(2)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C.奥斯特利用装置(3)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牛顿利用装置(4)总结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选C 卡文迪许利用装置

(1)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故A错误;

库仑利用装置

(2)总结出了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故B错误;

奥斯特利用装置(3)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C正确;

伽利略利用装置(4)总结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故D错误。

3.(2015·

衡水期中)下列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学中引入了点电荷的概念,突出了带电体的带电量,忽略了带电体的质量,这里运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B.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假设法

C.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电容C=

,加速度a=

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D.根据速度定义式v=

,当Δt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选D 点电荷的概念,突出了带电体的带电量,忽略了带电体的体积大小和形状,而不是忽略了带电体的质量,运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所以A项错误;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分法,而不是假设法,所以B项错误;

电容的定义式C=

是比值定义,加速度a=

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a=

才是加速度的定义式也是比值定义,所以C项错误;

根据速度定义式v=

,当时间趋近于零时,表示瞬时速度,这里运用了极限思想,所以D项正确。

4.“曹冲称象”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当众人面临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且在缺少有效的称量工具的时候,他称量出大象的体重,体现了他的智慧,被世人称道。

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曹冲称象”的方法相同的是(  )

A.“质点”的概念

B.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C.“瞬时速度”的概念

D.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

选B “曹冲称象”故事中用等重量的石头代替等重量的大象,是等效替代的思想;

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等效替代的思想,故B正确;

建立“质点”的概念,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故A错误;

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采用的是极值法,故C错误;

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错误。

5.(多选)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察、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选ABD 奥斯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