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4709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Word下载.docx

3.例2只要求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不对规律进行推理性地抽象概括。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例2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比较的方法,即说出自己是怎样进行观察比较的;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即要注意引导学生选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进行比较,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选表中不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进行比较。

另外,为了让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教学例2后面的想一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对例2的探索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大胆猜想,再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4.教学第27页课堂活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由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得出第2个算式的结果的,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以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的理解;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初步体验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第2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节探索出的规律或以往所学知识。

5.关于练习六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3题,第5~7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依据,以加深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第4,8,9题后,要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同学交流解题思路,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自我、评价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对例2探索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大胆猜想,再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可以这样引导:

从例2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且当因数都扩大时,积一定扩大;

当因数都缩小时,积一定缩小,那么假如当一个因数扩大2倍、3倍,另一个因数却缩小相同的倍数,即缩小2倍、3倍,猜一猜积会怎样变化呢?

你能举例说明吗?

当一个因数缩小2倍、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4倍、6倍……积又会怎样变化呢?

你能猜出结果,并举例说明吗?

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猜想与举例说明自己猜想的过程中,理解其变化趋势,同时也感受了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猜想,再举例验证猜想结果的探索方法,本思考题的变化规律是:

一个因数扩大n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不变。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北师大版

第课时:

[教学内容]走进乡村(第20-21页)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

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

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2、汇报:

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填一填:

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走进乡村

图形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第22-23页)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

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2题:

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1题:

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

(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教学内容]动手做(第24-26页)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

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

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总结:

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

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三、试一试: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第2题:

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过程。

四、练一练:

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从对着的边a的顶点到边a作垂直线段。

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画出与边a相对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第3题:

借助方格纸,学生将发现几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大小不同,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一样长的,所以它们的高相等。

第4题:

通过在方格纸上画指定尺寸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和高的相应关系,同时体会到边和高的长度决定了图形的大小。

画图示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先画指定长度的边和高,再画其它的边。

五、实践活动:

通过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第27-29页)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

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第1题:

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

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30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

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

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30页的表格中。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º

4、进一步探索: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º

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

5、得出结论。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º

,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

,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结论:

[教学内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