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4537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的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Word文档格式.docx

(2)线路板各触点阻抗变小,产生短路;

(3)使键盘操作失灵,不能使用;

(4)使显示器产生高压打火;

(5)使用于存储数据的硬盘、磁盘无效;

(6)使打印机工作失常;

(7)主机CPU产生错误信号。

因此对计算机的各部件要定期清洁,特别是主板、磁头和光头。

电源是造成计算机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市电存在电压不稳,杂波干扰等,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可考虑配置UPS,以保证电源的稳定,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7.1.2计算机软件的日常维护

至今全世界已发现万余种计算机病毒,而且由于操作系统的透明性和开放性,致使计算机时刻承受病毒的侵蚀,虽然如今反病毒软件琳琅满目,但是绝大多数反病毒软件只能对已知“病毒”作检测和清除,尚不能对未知和非操作系统型病毒进行监测。

据悉,现在新病毒以每天10多种的速度向上递增,因此预防病毒的入侵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防治病毒应提倡“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即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防止病毒侵入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少用外来软盘、光盘和非商品盘以及来历不明的软件。

预防性维护是降低设备运行费用的根本途径,平时注重预防工作,采取简便的预防措施就会避免许多故障的发生,从而确保计算机系统的长期有效性运行。

对计算机系统的原始资料的整理、登记是预防性维修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患于未然的基本保证,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1)做好各种设备的原始记录,包括:

设备登记表、原始软件硬件配置登记表、新增软硬件配置表、配置变更记录表、故障档案记录表、维护记录等;

(2)做好随机软件的备份工作;

(3)做好主板上EPROM和显示卡的EPROM的程序备份工作;

(4)将完好CMOS芯片的信息记录在案;

(5)将新机器硬盘的主引导扇区进行有效备份。

(6)记录各种设备上的SW和DIP开关的原始位置。

7.1.3导致计算机死机的原因

计算机死机是计算机用户经常面对的事情,正确地判断死机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一半。

死机一般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

(1)超频不当,CPU、显卡、声卡、主板过度超频很容易引起死机。

(2)内存容量少,在运行大的程序时导致死机。

(3)病毒的破坏。

(4)硬件接触不良,如板卡松动、灰尘过多、各种接口的金属氧化等。

(5)电压不稳定或电源有问题,如功率不够。

(6)软件互不兼容。

16位和32位的程序,同时运行可能有冲突。

(7)误操作造成系统文件和共享文件(通常是DLL)丢失。

(8)使用不成熟的磁盘工具,把文件、目录、分区等破坏了。

(9)窗口多,造成系统资源耗尽,包括缓存、CPU等的资源。

(10)硬盘上有太多碎片文件或者硬盘有物理损坏,计算机读此数据时会卡住。

(11)系统设备的IRQ、I/O地址、DMA的占用有冲突。

(12)硬件质量不过关,如同一内存条上的芯片型号不同、使用了假劣硬件等。

(13)系统有BUG,造成死机。

(14)数据传输(打印机,扫描仪,红外线,网络,多媒体传输)时协议的使用不当,软件的支持情况不良,线路不通顺等。

(15)运行测试版的软件和软件本身有的BUG会造成死机。

(16)硬件不兼容导致死机。

7.1.4维修时的注意事项

1.不要带电插拔各插卡和插头

带电插拔各控制插卡很容易造成芯片的损坏。

因为在加电情况下,插拔控制卡会产生较强的瞬间反激电压,足以把芯片击毁。

同样,带电插拔打印口、串行口、键盘口等外部设备的连接电缆常常是造成相应接口损坏的直接原因。

2.防止烧坏系统板及其他插卡

烧坏系统板是非常严重的故障,应尽量避免。

因此,当插卡无法确定好坏,也不知有无短路情况的控制卡或其他插件时,不马上加电,而是用万用表测一下+12V和-12V与周围的信号有无短路情况,再测一下系统板上电源+5V、-5V与地是否短路。

如果没有异常情况,一般不会严重烧坏系统板或控制卡。

3.防止烧坏芯片

为了判断某一芯片的逻辑功能是否正常时,有时需要将某芯片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强行置高电平或低电平,即电压位偏法。

但要注意,此法只适用TTL芯片。

并且在加恒定电平时,时间越短越好,其他CMOS、EPROM等芯片的耐压低,不宜采用。

7.1.5计算机的工作环境

为了使计算机能长期正常、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必须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环境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置放计算机的室内光线好、清洁卫生、没有污染、没有噪音、不振动、无腐蚀。

(2)计算机应远离电炉、火炉等燃具,切忌暴晒和雨淋;

注意防水、防火、防鼠。

(3)计算机周围应保持清洁卫生,因为灰尘是计算机的大敌。

(4)放置计算机的桌子要结实稳固,不能摇晃;

桌子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桌面尽量要宽松一点,以便能放置鼠标、磁盘和常用的资料等,使用时伸手可取。

(5)照明用的灯光要柔和,不能太暗,不能刺眼;

光线不能直射眼睛或显示器屏幕。

(6)防止阳光辐射和外界直射光。

7.1.6计算机的日常保养常识

用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的日常保养:

(1)严格按正常的操作规程开机和关机。

(2)保持优良的卫生环境,防止灰尘对计算机的侵害。

(3)为了避免或减少故障的发生,应经常检查机器各部件的电缆接头和操作开关有无松动、脱落、接触不良等现象。

不能带电拔、插电缆线。

(4)注意保护软盘驱动器。

在软盘驱动器指示灯亮着时,不要随便开关驱动器门,不能从驱动器中取出磁盘。

不要使用劣质磁盘。

定期用清洗盘对驱动器磁头进行清洗。

(5)用质地柔软的绒布擦净显示器屏幕,保持良好的显示效果。

不要用手指触摸屏幕,更不能用任何硬物碰击屏幕。

(6)吸净键盘上键缝里的尘埃,防止键盘的键子发生阻塞。

(7)定期清洗打印机的磁头,及时更换色带。

(8)每当安装或拷贝外来软件盘时,首先要用杀毒软件对其进行检查和消毒。

坚持先检查后使用的原则,严防病毒感染。

7.2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7.2.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技术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正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

然而,计算机病毒也如幽灵一般,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日益猖獗,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人们遭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并因此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简单地讲,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

一般是编制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编制的一种具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这种程序一般来说是一种比较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逻辑组织起来。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附(寄生)于其他的计算机程序。

之所以称之为病毒,是因为其与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破坏功能。

其既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7.2.2计算机病毒的来源

(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与医学上的病毒不同,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

由于它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同样有传染和破坏的特性,因此这一名词是由生物医学上的“病毒”概念引申而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此定义具有法律性、权威性。

根据病毒代码的寄生位置,通常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和宏病毒。

引导型病毒寄生在磁盘的引导区或硬盘的主引导扇区。

此种病毒利用计算机系统开机启动的过程使病毒入侵系统,驻留内存,监视系统运行,待机传染和破坏。

文件型病毒指寄生在文件内的计算机病毒。

这类病毒程序感染可执行文件或数据文件,当带病毒的文件被执行时,文件型病毒进入内存。

混合型病毒同时具有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的寄生方式。

(2)计算机蠕虫

计算机蠕虫是一种通过网络的通信功能将自身从一个节点发送到另一个节点并启动的程序,它造成网络服务拒绝并发生死锁。

蠕虫是通过网络来扩散错误,进而危害整个系统。

(3)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是一种包含在正常程序中的XX的代码或程序,它提供了一些用户不知道的(也可能是不希望实现的)功能。

例如,正常的编译程序应该只完成程序的编译,若编译程序在执行了编译任务后,还把用户的源程序代码再偷偷地拷贝下来,这种编译程序就是一种特洛伊木马。

(4)逻辑炸弹

当运行环境满足某种特定的条件时,将执行其他任务。

例如,当阅读了某个电子邮件后,破坏本地机上的信息。

7.2.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1)磁盘----早期的计算机病毒大都以磁盘等存储设备来传播的,包括软盘、硬盘、磁带机、光盘等,在这些存储设备中,尤其以软磁盘是使用最广泛的移动设备,是早期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

(2)下载----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使用计算机的人们几乎每天都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用的资料信息。

同时,Internet是个大舞台,也是那些病毒滋生的温床,当人们从Internet下载各种资料软件的同时,无疑会给病毒提供良好的侵入通道。

(3)电子邮件----当互联网与电子邮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必备的工具之后,E-mail病毒无疑是病毒传播的最佳方式了,近几年常出现的危害性比较大的病毒几乎全是通过E-mail进行传播的。

(4)其他----其他一部分病毒通过特殊的途径进行感染,比如固化在硬件中的病毒(早期,危害性极大)、通过网络媒介传染(像蠕虫程序)等。

7.2.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清除

1.计算机病毒及其症状

除了误操作、系统本身不稳定、计算机被他人修改而出现的原因以外,计算机中病毒的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在没有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时,硬盘不停地读盘(其指示灯不停地闪动)。

磁盘可利用的空间突然减少,并且出现许多不明的文件。

计算机表现得比平常迟钝、打开应用程序的时间比平常要久。

屏幕上的字符出现脱落;

屏幕上显示异常提示信息;

屏幕上出现异常图形;

显示信息消失;

运行速度变慢,经常出现“死机”现象。

Windows运行时出现内存不足、磁盘空间迅速变小,程序都无法使用、硬盘不能正常引导系统、磁盘上文件的内容被无故修改、磁盘上多出了用户不能识别的文件。

如果机器中有病毒,外部设备工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出现一些用理论或经验无法解释的现象。

如打印机的打印速度异常降低等。

无法运行注册表和系统配置实用程序。

屏幕出现异常信息,例如突然重新启动计算机,或出现一个提示框,提示你的计算机即将关闭。

2.病毒的清除与预防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被病毒感染,最大可能地减少或不受损失,用户平时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兼杀为辅的原则,正确而安全地使用计算机。

防范措施如下:

不随便使用外来软盘。

如果必须使用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