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
“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
“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
“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
“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
“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
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
“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
“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
“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
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
“坐。
”又对小和尚喊:
“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
“请坐!
”又叫小和尚:
“敬茶!
”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
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
“请上坐!
”并吩咐小和尚:
“敬香茶!
”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
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
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
“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
“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
“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
“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
“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
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
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
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
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
“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
“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
“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
”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苏轼的故事篇二
苏轼的故事
(一):
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
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
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爱国名言大全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
(二):
苏家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
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
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
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
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
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能够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
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的帮忙。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
不就是字吗?
我肯定行!
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期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透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就应。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
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适宜的地方必须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苏轼的故事(四):
添字作诗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齐评文论诗。
苏小妹说:
有这么两句: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改用舞和隐两字,改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