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420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

  三、教学设计: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

  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问题1:

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

  讲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

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

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

  讲述:

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

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讲述:

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问题4:

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

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群体可以是一个种群或者营养级上的所有生物,

  阅读课本P94,思考下列问题:

  1.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被全部吸收了吗?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吗?

  4.初级消费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投影能量流经第一、二营养级图解,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强调:

A.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B.粪便量归属上一营养级

  师生共同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师生总结:

  能量流动的起点:

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

  能量流动的渠道:

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最终去路: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讲述:

为了研究能量流动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数据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做了定量分析。

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

  投影赛达博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用林德曼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值进行分析。

师生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

要从食物链的角度对能量流动进行研究。

投影赛达博格湖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

2.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

  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结论:

大约是10%-20%。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高到低绘制成图形,呈现出金字塔形状,成为能量金字塔。

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1.请同学们再回到“农产品分配”的问题上,现在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

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

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举例:

绘制一个有树木、白蚁和啄木鸟组成的食物链中个体数量关系图形。

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

总结:

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规律,而数量金字塔则不是,跟生物个体的体型大小有机物含量有关。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动可以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到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设下图食物网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为()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书设计: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

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

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教学准备教材分析:

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问:

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疫苗是什么?

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

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

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

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

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

回答

  问:

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

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

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

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

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

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

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

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

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

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

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

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

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

答:

生来就有

  问:

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

答:

不是

  述:

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

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

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

(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

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

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

什么叫抗原呢?

(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

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

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

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

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

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

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

(P80)回答

  述:

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